阅读 | Book

送你一颗子弹

18年看完的第一本书,《送你一颗子弹》,算是对得起 Kindle Unlimited 的订阅费用了,主旨借用作者在后记中写的,不被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或者说没有无聊的生活,只有无聊的生活态度。

Highlights #

  • 而我觉得,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
  • 其实我也可以因为同样的理由喜欢西藏,但是喜欢西藏的人太多了,而我本能地警惕一切跟人多有关的东西,所以我决定喜欢冰岛。
  • 在兰德的观念里,成功与功成名就没有什么关系,成功就是一个人捍卫自己的完整性。在阐述自己的哲学观念时,兰德说:道德只能建立在个体理性的基础上,而不是任何宗教、情感、社会、国家、阶级以及任何形式的集体。
  •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兰德却说,人是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给揉成一团,再扔到垃圾桶里去的骄傲而已。
  • 厨房政治
  • 一般来说,一个厨房的干净程度,是和这个宿舍里中国人的数量成反比的,原因很简单,中国人爱做饭。而且做起饭来,绝不似老外包一个三明治那么简单,而是声势浩大,每一场饭做下来,厨房里像发生过一场战争一样横尸遍野,到处是油腻、菜叶、饭粒、碗筷。
  •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缘分”。
  • 就算我是厌烦这一切的,可是后来我发现凡是令你烦躁的,其实帮助你防止抑郁。当然抑郁和烦躁谁比谁更可恶,好比自杀与他杀谁比谁更可怕,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我想象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能够通过文字的奥妙,与世界达成和解。不一定是那种“被接受”的和解,而是那种“接受不被接受”的和解。
  • 其实读者不明白,写一个小说就像经营一场婚姻,开始是靠爱情,后来是靠毅力。有些人不堪忍受没有爱情的婚姻,于是趁早离了婚。
  • 你知道吗,美好的秘诀就是速朽。
  • 怎么任何东西走到极端看上去都像是智慧呢。也许虚无主义只是笨蛋故作聪明的姿态。
  • 毫无疑问,和很多优秀的作家一样,悲悯之心是他写作的基本情绪,但也和很多优秀的作家一样,他能够将悲悯之心隐藏得不露痕迹,看似冷漠无情。
  • 一个男人的细腻必须通过这些得到解释吗?敏感就不能够是一种健康的力量?这些陈腐的逻辑真叫人扫兴,仿佛一切艺术上的想象力,表达的最终都是对自我的厌恶。
  • 如果坐在我对面的男生因为我的这副打扮而心神不宁,影响了学习微积分或者拉丁文,多不好啊。如果他没有因为我的打扮而心神不宁,影响了我的虚荣心,那就更不好了。
  • 以前我总觉得像我这样的民族虚无主义者,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还不是轻而易举,但是事实证明“文化差异”这个虚无缥缈名词的力量确实比我想象的强大很多。
  • “你知道,一个人到一个新的地方总是特别脆弱。”
  • 一个令人奇怪的事实是,为什么关于每一场恋爱,我们所能牢牢记住的,往往只是开头和结尾而已。或者,如果关于这个人你能记住的只是开头与结尾,那么你们从来就不曾真正恋爱过?
  • 他们说人生是一场旅行,我怎么觉得人生就是从一口井跳到另一口井呢。
  • 读与延安整风相关的著作,读来读去,结论只是:一切洗脑的成功要旨,不过在于帮助人们逃避自由。当一个体系能够用逻辑自洽的方式替你回答一切问题、并且保证这些答案的光荣伟大正确的时候,的确,为什么还要去承受“肩负自由的疲惫”呢?
  • 地球是平的,而对一些人来说,比对另一些人更平一些。
    • 233 animal farm
  • 和朋友打电话,两个老大难,自然说到婚姻,我们都感慨。其实还是包办婚姻好啊,一般来说,能保证门当户对,八九不离十,而且,过日子,跟谁其实都是过,开始再色彩斑斓,后来都大同小异。我们越说越起劲,越说越投机,恨不得滚回解放前,三座大山底下去。
  • 但是给亲戚朋友买东西,总还觉得应该讲究点品牌,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无聊,无聊到把什么都看透。把什么都看透之后,就觉得人的很多追求,比如巨大的房子,比如巨大的戒指,除了心虚,什么都不是。但再仔细想想,把什么都看透,追求的不过是一种智力上的虚荣,而且还伤害了自己活下去的兴致。所以附着在物质之上的很多“意义”,就像新娘头上的红头盖,还是不掀开来才好。
  • 马克思说了,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那么生活,是不是也可以分为“简单再生活”和“扩大再生活”呢。吃饭睡觉买日用品,那都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活”,我向往的是“扩大再生活”。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 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对话,跟好朋友们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活”。
  • 如果你正视自己拥有多少“不必要”的废物,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政治总是会变得官僚主义。
  • 也许他们不能讲出比新闻报道更新鲜的东西,但他们显然找到了证明自己智力的最有效方式:给简单的东西带上术语的墨镜使其显得扑朔迷离。
  • 博士。“名校文科博士”这个名号,大约可以说明一个人英语水平不太烂(总得把 GRE 考过,而且成绩靠谱吧),它还可以说明一个人比较坚强(考了这么多年的各种变态试仍然没有垮掉),以及懒得不离谱(好歹得码完各种作业以及毕业论文才让毕业),仅此而已了。
  • 说是“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我还说“海阔任鱼呛,天高任鸟摔”呢。
  • 但是充实,是可以自力更生的。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你看,这三项里面,除了第二项,其他两项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都具有耕耘收获的对称性。
  • 我其实并不孤僻,简直可以说开朗活泼。但大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维度,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兴趣一望无际的人。这句话的谦虚版说法是:很难找到一个像我一样神经错乱的人。
  • 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当罗素说知识、爱、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动力时,我觉得简直可以和这个风流成性的老不死称兄道弟。
  •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孤单寂寞怀才不遇举世皆浊我独醒而深深叹息的话,那么让我告诉你,你买不到那个彩票的,别再把你时间的积蓄两块、两块的花出去,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心灵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你可以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身无分文而腰缠万贯。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又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 王怡写过,自由主义者有自由主义者吃饭的方式,追求的无非是低调、简单、随便、温暖、私密、惬意,而 formal hall,好像正是这一切的反义词。
  • 我想说的是,只有足够强大的人才会勇于脆弱。在该同学热泪盈眶的那五分钟里,我觉得他无比脆弱因此无比强大,眼里有通向神的道路。
  • 最早注意到这首歌,是看《最好的时光》时。说实话,整个电影,我就记得那个镜头:舒淇和张震在小饭馆里吃完饭出来,雨中过马路,等车流过去,两人并肩站着,张震轻轻地握住舒淇的手,背景音乐放的就是这首歌。当时觉得这爱真柔软干净,质地如小时候穿的棉绸。
  • 可以绝望,但不要唠叨。这是我看完 Synecdoche New York 之后的感想和自我告诫。不要让绝望成为自恋的一种形式,尤其不要举着你的绝望,就像一个小孩子举着一根受伤的指头那样到处说;看,我的手流血了!我的手流血了!
  • 这件事情,仔细想来,其实挺叫人沮丧。约会文化的风靡,在某种意义上等于人类承认了自己的双重无能:在抵制欲望面前的无能;在培养感情方面的无能。
  • 我有一个毫无根据的理论,并且对此坚信不疑:一个人感情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你把它给零敲碎打地用完了,等到需要大额支出的时候,你的账号就已经空了。所以约会文化最大的弊端,就是它的挥霍性。现代人冲向 dating 市场,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冲向一次自助餐,他东一勺子,西一筷子,每一个菜都是浅尝辄止,但每一个菜都没有留下回味的余地。虽说爱的深度和爱的广度之间,很可能有一个互换性,但我总觉得,真爱是一个对深度而不是对数量的体验。
  • 我想我就是现在遇上一个心爱的男人又怎样呢?一个没有和我一同愚蠢过的男人,有什么意思呢,而我们就是从现在开始愚蠢,也已经太晚了。
  • 所以说,当你推着购物车在爱情的超市里穿行的时候,再饥肠辘辘,也要有耐心。耐心是一种美德,其基本的道理就是,你的饥饿,不应该是让一个霉包子糟蹋你胃口的理由,也不能是浪费一个好包子的理由。很多时候,冲动里面有一种快感,而另一些时候,远离则是一种操守。
  • 不就是个心碎吗?有人在跳楼,有人在挨饿,有人得癌症,有人被砍死,还有人不幸生在了伊拉克,那么多心碎的声音,那么多蚂蚁的哈欠。就当上帝是一个小男孩,喜欢没事就切蚯蚓。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下了一场雨,屋檐下冒出无数的蚯蚓,而他手里正好有一把小刀而已。
  • 某同学说,面对有些可能性,转过身去,是个美丽的错误,但是迎上前去,则是一个愚蠢的错误。
  • 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遮蔽一个人存在的虚空,爱情的渺小之处在于它只能遮蔽这个虚空而已。对于解决自我的渺小感,爱情只是伪币。
  • 与其挥金如土地争取拜金女的不可靠爱情,不如买张健身卡到体育馆去挥汗如雨。
  • 男人却不一样。男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会有一阵子沉溺于一点小初恋小心动什么的,甚至可能干出买一束鲜花痴痴地站在女生楼下等一晚上直到对方和另一个男生出现然后再跟那个男生打一架这样的傻事。但是对于男人来说,爱情这个东西有点像出麻疹,出个次把基本就有免疫力了,以后不大会得,就是再得,也是一点小伤风小感冒,不耽误他朝着通向牛逼的道路一路狂奔而去。
  • 到了《追风筝的人》里面的一句话:没有良知的人从不承受痛苦。就是说,如果我为此感到痛苦,那一定是因为我良知未泯。如果我甚至为还没有犯下但可能犯下的罪行而感到痛苦,那我肯定非常有良知。走投无路之下,我就是这样,悄悄把对自己的蔑视,转化成了对自己的赞美。
  • 哪是什么左翼咖啡馆,它就是看上去有点“波西米亚”而已。我对波西米亚风格的理解是:当小资厌倦了自己,他就需要时不时地冒充无产阶级。中国的知识分子由于原罪感而发动了一场浩大的革命,西方的知识分子由于原罪感而发明了一个时尚流派。他们的救赎真是比我们的有效率。
  • 在肉体毁灭和精神毁灭之间的选择,也许根本就不是自由。专制制度的残酷,就在于它让个体在这种“不可能”和那种“不可能”之间进行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生长于今天这个时代的人未必更好,只是更幸运而已。也许任何时代的人可以做的,只是在“可能”变成“不可能”之前,及时地说不。
  • 所以我想,至少我希望,这本书能带动读者和我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这句话的山寨版说法是: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娱乐至死

  •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 出版于1985年,在这么多年的互联网冲浪生涯中,这本书真的称得上久仰大名。趁着春节假期看完了。书籍篇幅并不长,也不是晦涩到难以读完的那种。这本书第一部分回顾了印刷术统治下的美国人民和认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电视时代的到来,阐释年代的结束。介绍了电视对政治,对宗教,对教育等各个非娱乐领域的影响。警告了这种泛娱乐化带来的危害。
  • 作者反复对比1984和美丽新世界,警告我们美国真正的危险是美丽新世界。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道阻且长,解决电视危害的前提是,我们要思考和解决一系列前置问题。
  • 虽然作者论述的是电视时代,但是在最后将其推广到了媒介。所以作者的思考在当下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同样很有意义。40年前作者道出了信息爆炸,40年后我们同样在呼喊这个词。如果当年的信息爆炸是河水泛滥,今天的信息爆炸可能是惩罚人类的大洪水,我们是否还有诺亚方舟,以及如何登上这样的方舟?信息和媒介,以及二者的关系,值得每一个不想溺死在信息洪水中的人去思考。
  • 作者警戒的美国是当心美丽新世界,而在我这片大陆,可能需要警戒的是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缝合怪。

Outline #

  • 前言
    • [[一九八四]]
    • [[美丽新世界]]
    •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 第一部分
    • 第1章 媒介即隐喻
      • [[麦克卢汉]] 媒介即信息
      • 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 我们关于大自然以及自身的对话,是用任何一种我们觉得便利的“语言”进行的。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 第2章 媒介即认识论
      • CZ 作者首先介绍了接下来几章自己要论证的事情,在此之前说明自己的论证重点是放在认识论上。
      • 认识论是一门有关知识的起源和性质的复杂而晦涩的学问。和本书有关的是认识论对于真理的定义以及这些定义的来源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在这里,我特别想证明,真理的定义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传递信息的媒体的性质。我想讨论的是,媒体在我们的认识论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 借助 诺思罗普·弗莱 的共鸣概念
        • 他把自己运用的原理称作“共鸣”。他写道:“通过共鸣,某种特定语境中的某个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意义。
        • 我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由于它能够引导我们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所以总是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和不同的社会结构。它有时影响着我们对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一直左右着我们理解真理和定义真理的方法。
      • 为了解释媒介是怎样于无形之中影响文化的,我在这里举三个例子。
        • 西部非洲的一个部落。他们没有书面文字,但他们丰富的口述传统促成了民法的诞生。CZ 对比美国司法现状,说明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变
        • 大学博士生口试,口头和书面同时存在
        • 第三个关于媒介对于认识论影响的例子来自对伟大的苏格拉底的审判。CZ 雅典重视修辞
      • 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连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一种文化认为用某种象征形式表达的真理是最真实的,而另一种文化却可能认为这样的象征形式是琐碎无聊的。
      • 最后三点总结,应对可能的反驳
        • 第一点是,我从来没有说过,媒介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结构或认知能力的变化。
          • 我的观点仅仅是说,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实现这种变化的途径包括:鼓励某些运用理解力的方法,偏重某些有关智力和智慧的定义以及创造一种讲述事实的形式,从而使某个词语具有某种新的内容。
        • 第二点是,我提出的认识论变化还没有包括(也许永远不能)任何人和任何事。一些旧的媒介事实上已经消失了(比如象形文字和装饰华美的手稿),与它们相关的规则和认知习惯也随之消失了,但其他形式的对话还将被保留下来,比如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所以,像电视这样的新媒介产生的认识论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是没有争议的。
        • 第三点是,在我上面打的比方中,河流主要是指公众话语——对话所采用的政治、宗教、信息和商业的形式。我说的只是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污染了大众交流和相关活动,而不是说它污染了一切。
          • 任何稍稍了解人类交流历史的人都知道,每一种思想的新工具的诞生都会达到某种平衡,有得必有失,虽然这种平衡并不是绝对的。有时是得大于失,有时是失大于得。我们在或毁或誉时要十分小心,因为未来的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印刷术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变成了迷信;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
    • 第3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 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话语和现在有很大不同——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
      • 到1772年的时候,雅各布·杜谢已经可以做出这样的评论:“特拉华河畔最穷苦的劳工也认为自己有权像绅士或学者一样发表对宗教或政治的看法……这就是当时人们对于各类书籍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几乎每个人都在阅读。”
      • 那时还没有国际版权法,“盗版”书四处泛滥,大众对此绝无微词,那些被视为名人的作者也不能有所抱怨。1842年狄更斯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所得到的待遇简直可以同现在我们对电视明星、体育明星和迈克尔·杰克逊的崇拜相媲美。狄更斯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我无法向你形容我所受到的欢迎,人群四处追随着、欢呼着,各种富丽堂皇的舞会和酒会,各种公众人物左右相随,这个地球上大概没有一个国王或皇帝有过这样的待遇……如果我乘着马车,人群就会把车簇拥起来并送我回家;如果我进了剧院,所有的人都会起立,然后音乐从头开始。”
      •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如果印刷机存在,这世上是否还可能有《伊利亚特》?”他反问道:“有了印刷机,那些吟唱、传说和思考难道还能继续吗?这些史诗存在的必备条件难道不会消失吗?”
      • CZ 原因
        • 新教传统的影响
        • 美国是一个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早期移民的知识水平较高
    • 第4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 举亚伯拉罕·林肯和斯蒂芬·道格拉斯[插图]之间七场著名辩论的例子,说明1858年的美国人具有超长的注意力时间,足够的理解能力
      • 在电视的统治下,这样的话语是怎样变得无能而荒唐的
    • 第5章 躲躲猫的世界
  • 第二部分
    • 第6章 娱乐业时代
    • 第7章 好……现在
      • “好……现在”常被用于广播和电视的新闻节目,目的在于指出我们刚刚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同我们将要看到或听到的东西毫无关系。这个表达方式让我们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这个由电子媒介勾画出来的世界里不存在秩序和意义,我们不必把它当回事。
    • 第8章 走向伯利恒
      • 伯利恒:地名,耶稣出生之地
      • 论述电视的出现对于宗教的影响
      • 宗教组织的电视节目特点
        • 第一个结论是,在电视上,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地表现为一种娱乐形式。
        • 第二个结论是,宗教之所以成为娱乐是由电视本身的倾向决定的,而不是因为这些所谓的电视传教士存在缺陷。
    • 第9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 作者试图论证:电视广告毁灭政治话语
      • 电视广告对商业本身产生的作用
        • 资本主义与科学和自由民主一样,是启蒙运动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理论家们都相信,买卖双方应该具有相当的成熟程度,了解足够的信息,然后理智地进行双方互惠的交易,这些是资本主义的基础。
        • 文字像图像的转变,导致真实信息的获取受到阻碍
      • 电视广告是塑造现代政治观点表达方式的重要工具,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第一,政治竞选逐渐采用了电视广告的形式
        • 但是电视损坏了“形象”的名声,因为在电视上,政治家们给观众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形象,而是观众想要的形象。这正是电视广告对政治话语最大的影响。
      • 电视要审查制度失去了必要性,电视不是禁止书籍,是取代书籍
    • 第10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 约翰·杜威[插图]曾经说过,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我们这里也许可以借用他的观点作为指导。他在《经验与教育》中写道:“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
      • [[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 电视对教育的影响
        • 我想指出的第一点是,电视对教育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它提出了教学和娱乐不可分的理念。
        • 电视提出了三条戒律并由此形成了教育的哲学
          • 你不能有前提条件
          • 你不能令人困惑
          • 你应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阐述
        • 这种重新定位的后果不仅体现在教室的传统功能的日益衰退,而且还体现在教室被改造成一个教和学都以娱乐为目的的地方。
      • 在他自己以及其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萨洛蒙得出一个结论:“从电视上获得的意义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断,不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存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
    • 第11章 赫胥黎的警告
      •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需要什么解决方法;其次,也许根本不存在什么解决方法。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我深信只要有困难就会有解决方法,所以我想以下面的几个建议结束本书。
      • 我想指出的第一点是,我们不能用诸如杰里·曼德在《消灭电视的四个论点》提出的卢德分子[插图]立场来欺骗自己,这是完全荒谬的观点。美国人不会停止使用任何技术设备,让他们这样做等于什么也没说。同样不现实的是干涉人们对于媒介的使用。
      • 问题不在于我们看什么电视,问题在于我们在看电视。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我们怎样看电视的方法。
        • 解决一系列问题。什么是信息?它有哪些不同形式?不同的形式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同的知识、智慧和学习方法?每一种形式会产生怎样的精神作用?信息和理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样的信息最有利于思维?不同的信息形式是否有不同的道德倾向?信息过剩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知道存在信息过剩?崭新的信息来源、传播速度、背景和形式要求怎样重新定义重要的文化意义?例如,电视会不会赋予“虔诚”“爱国主义”和“隐私”一个新的意义?报纸所指的“大众”和电视所指的“大众”有什么区别?不同的信息形式如何决定它要表达的内容?
      • 总之,我想指出的是,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如何培养媒介意识
        • 那个已遭否决的答案是要创作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其目的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看电视,向人们展示电视怎样重新定义和改变我们对新闻、政治辩论和宗教思想等方面的看法,而不是让人们停止看电视。
        • 那个希望渺茫的方法是依靠从理论上来说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大众传媒:我们的学校。这是美国人解决一切危险社会问题时采用的传统方法,当然这要取决于人们对教育的效力是否保持一种天真而神化的信仰。这种方法很少起作用。对于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我们更没有理由指望学校能帮助我们解决。毕竟,对于铅字在塑造文化中起过的作用,我们的学校还没来得及思考。
      • 我这里建议的解决方法也正是赫胥黎提出的。我无法超越他的智慧。他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插图]一样相信,我们正处于教育和灾难的竞赛之中,他不懈地著书强调理解媒介政治和媒介认识论的必要性。最后,他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 参考文献

Highlight #

  • 📌 她曾经说过:“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逗乐,但是,如果我所做的确实能让人开心,我不妨继续下去。有人说我取悦于人,我说这很好。如果一个教授上课时表现幽默,人们就会带着记忆下课。” ^855833-5-2256-2432

    ...

把你的英语用起来

  • Outline
    • 今天下午全部看完了,贴一下我的读书笔记:
    • Reading_把你的英语用起来
      1. Dr.Krashen理论
      1. input输入假说
    • i+1学习理论
    • narrow input
    • 不要又一下读经济学人一下又读哈利波特
    • 情绪机制
    • 英文学习必须建立好一个系统化量化的流程,规定好整个学习周期的时间,彻底突破
    • 英文学习若不能一鼓作气,不如彻底放弃
    • 为你的英语做减法
      1. 以背单词为核心
    • 语法无用论或者语感重要论
    • 口语万能至上论
    • 口音纯正标准论
    • 听力应当只听标准音
    • 学英文背诵短文很有用
    • 考试考证至上
    • 排除干扰,手机,QQ
    • 记笔记自我监督
    • 循序渐进
    • 测试词汇量
    • 选择难度
    • 立即行动
    • 不要对自己太harsh
    • 正面奖励
    • 周期循环
    • 赖世雄的美语音标
    • 赖世雄的美语从头学
    • ESLPod
    • 三遍跟读
    • 听录
    • 复习
    • American pronunciation workshop
    • uiowa的口腔剖面
    • Comprehensible input
    • shadowing input
    • 写作书籍推荐
    • 文法俱乐部
    • 剑桥中级英语语法
    • On Writing Well
    • [[The Elements of Style]]
    • 作者最王牌的透析法
      1. 生词较多的十本原著
    • 生词较少的十本原著
    • lexile较低的十本原著
    • www.lexile.com
    • www.testyourvocab.com 词汇量测试
    • 读懂大意
    • 控制查到生词的个数
    • 两页查一个
    • 没查的是透过,查到的是析出
    • 查好了定期复习
    • 大量和坚持地读
    • 自己感兴趣才能坚持
    • 难度合适,虽然万事开头难
    • 在理解大意的前提下不要死磕,读到后面就可能明了细节
    • 1年10本
    • 先长篇后短篇
    • 碎片化阅读必须是一个月并且大量的
    • www.quackwatch.com
    • www.skeptic.com
    • 一定要做笔记
    • 多少词汇
    • 多少生词
    • 摘录
    • 读后感
    • 把透析法培养成一种本能
    • 学习区大量的训练
    • 提高输出的前提是提高有效性输入
    • 成倍地提高英语学习的密度
    • 是用markdown写的。和漏屋的理论差不多。大量,大强度,循序渐进,听力开始的训练。
    • 最后一章就不用看了,实用性不强。

越读者

outline #

  • 前言:从一艘新奇的太空船谈起 Jeff Bezos 的故事,个人经历
  • Part 1 学校带来的一些困惑
    • 两个人的经验 两个普通人关于知识探索和阅读的经验
    • 中学的“我考故我在”抨击应试教育,危害:没法认清教科书与参考书的本质;破坏了其他阅读的时间与胃口;破坏了他对人生的想象
    • “由你玩四年”的大学 大学太松,应该大量阅读
    • 礼会化阅读的好处与坏处 走上社会后开始发现自己的阅读
    • 潘多拉盒子里的最后一个礼物 永远不晚
  • Part 2 跨越四种阅读饮食
    • 把阅读当饮食来谈的理由 类比说明,四大类,因人而异
    • 享受香喷喷米饭的主食阅读 优点饱足感,缺点时效性,机会成本
    • 品尝一条鲜鱼的美食阅读 思想类,陷阱(望而却步,狗咬刺猬,容易被骗)
    • 阅读是有助消化的蔬果 使用词典
    • 提拉米苏的甜食阅读
    • 中学教科书与参考书是什么饮食 维生素与兴奋剂
    • 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时间的书
  • Part 3 网络上的事情
    • 无辜的网络
    • 为什么不必是文字与书
    • 为什么不必一定是网络
    • 反动现象的双重风险
    • 跑车插了银翼之后
    • 一种无中生有的阅读可能
    • 有十四种外语的可能
  • Part 4 越界的基础
    • 小说是三十万字写三十字 读小说(使用自己时间的自信与余裕,想象力,同情心)
    • 与人邂逅的诗
    • 为什么要读哲学
    • 换个角度读历史的时候
    • 图像与漫画的作用
    • 影像的力量
    • 网络上的机会
  • Part 5 一些工具
    • 阅读时间的零与整
    • 一张皮椅、一张边桌、一座立灯
    • 记忆与 CPU
    • 如何使用书店
    • 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之互补
    • 买书的理性与感性
    • 有关书架与藏书
    • 我的图书馆
  • Part 6 一些方法
    • 诸葛亮、陶渊明、朱熹、苏东坡,是怎么读书的
    • 做笔记的方法
    • 检验有没有读懂书
    • 主题阅读没那么深奥
    • Fashion 与经典
    • 少阅读一点的理由
  • Part 7 跨越七道阶梯
    • 金字塔理论的先决问题
    • 第一条路或第一桶金
    • 阅读应该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
    • 怎样寻找,以及淘汰一本书
    • 新层次与新领域
    • 最好有一个心仪的对象
    • 阅读的七道阶梯
    • Reader Takes All:越读者时代
    • 建立个人知识架构的可能
  • 结语:第三类文盲及 konard Cohen 的歌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