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 出版于1985年,在这么多年的互联网冲浪生涯中,这本书真的称得上久仰大名。趁着春节假期看完了。书籍篇幅并不长,也不是晦涩到难以读完的那种。这本书第一部分回顾了印刷术统治下的美国人民和认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电视时代的到来,阐释年代的结束。介绍了电视对政治,对宗教,对教育等各个非娱乐领域的影响。警告了这种泛娱乐化带来的危害。
- 作者反复对比1984和美丽新世界,警告我们美国真正的危险是美丽新世界。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道阻且长,解决电视危害的前提是,我们要思考和解决一系列前置问题。
- 虽然作者论述的是电视时代,但是在最后将其推广到了媒介。所以作者的思考在当下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同样很有意义。40年前作者道出了信息爆炸,40年后我们同样在呼喊这个词。如果当年的信息爆炸是河水泛滥,今天的信息爆炸可能是惩罚人类的大洪水,我们是否还有诺亚方舟,以及如何登上这样的方舟?信息和媒介,以及二者的关系,值得每一个不想溺死在信息洪水中的人去思考。
- 作者警戒的美国是当心美丽新世界,而在我这片大陆,可能需要警戒的是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缝合怪。
Outline #
- 前言
- [[一九八四]]
- [[美丽新世界]]
-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 第一部分
- 第1章 媒介即隐喻
- [[麦克卢汉]] 媒介即信息
- 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 我们关于大自然以及自身的对话,是用任何一种我们觉得便利的“语言”进行的。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 第2章 媒介即认识论
- CZ 作者首先介绍了接下来几章自己要论证的事情,在此之前说明自己的论证重点是放在认识论上。
- 认识论是一门有关知识的起源和性质的复杂而晦涩的学问。和本书有关的是认识论对于真理的定义以及这些定义的来源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在这里,我特别想证明,真理的定义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传递信息的媒体的性质。我想讨论的是,媒体在我们的认识论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 借助 诺思罗普·弗莱 的共鸣概念
- 他把自己运用的原理称作“共鸣”。他写道:“通过共鸣,某种特定语境中的某个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意义。
- 我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由于它能够引导我们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所以总是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和不同的社会结构。它有时影响着我们对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一直左右着我们理解真理和定义真理的方法。
- 为了解释媒介是怎样于无形之中影响文化的,我在这里举三个例子。
- 西部非洲的一个部落。他们没有书面文字,但他们丰富的口述传统促成了民法的诞生。CZ 对比美国司法现状,说明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变
- 大学博士生口试,口头和书面同时存在
- 第三个关于媒介对于认识论影响的例子来自对伟大的苏格拉底的审判。CZ 雅典重视修辞
- 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连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一种文化认为用某种象征形式表达的真理是最真实的,而另一种文化却可能认为这样的象征形式是琐碎无聊的。
- 最后三点总结,应对可能的反驳
- 第一点是,我从来没有说过,媒介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结构或认知能力的变化。
- 我的观点仅仅是说,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实现这种变化的途径包括:鼓励某些运用理解力的方法,偏重某些有关智力和智慧的定义以及创造一种讲述事实的形式,从而使某个词语具有某种新的内容。
- 第二点是,我提出的认识论变化还没有包括(也许永远不能)任何人和任何事。一些旧的媒介事实上已经消失了(比如象形文字和装饰华美的手稿),与它们相关的规则和认知习惯也随之消失了,但其他形式的对话还将被保留下来,比如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所以,像电视这样的新媒介产生的认识论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是没有争议的。
- 第三点是,在我上面打的比方中,河流主要是指公众话语——对话所采用的政治、宗教、信息和商业的形式。我说的只是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污染了大众交流和相关活动,而不是说它污染了一切。
- 任何稍稍了解人类交流历史的人都知道,每一种思想的新工具的诞生都会达到某种平衡,有得必有失,虽然这种平衡并不是绝对的。有时是得大于失,有时是失大于得。我们在或毁或誉时要十分小心,因为未来的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印刷术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变成了迷信;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
- 第一点是,我从来没有说过,媒介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结构或认知能力的变化。
- 第3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 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话语和现在有很大不同——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
- 到1772年的时候,雅各布·杜谢已经可以做出这样的评论:“特拉华河畔最穷苦的劳工也认为自己有权像绅士或学者一样发表对宗教或政治的看法……这就是当时人们对于各类书籍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几乎每个人都在阅读。”
- 那时还没有国际版权法,“盗版”书四处泛滥,大众对此绝无微词,那些被视为名人的作者也不能有所抱怨。1842年狄更斯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所得到的待遇简直可以同现在我们对电视明星、体育明星和迈克尔·杰克逊的崇拜相媲美。狄更斯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我无法向你形容我所受到的欢迎,人群四处追随着、欢呼着,各种富丽堂皇的舞会和酒会,各种公众人物左右相随,这个地球上大概没有一个国王或皇帝有过这样的待遇……如果我乘着马车,人群就会把车簇拥起来并送我回家;如果我进了剧院,所有的人都会起立,然后音乐从头开始。”
-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如果印刷机存在,这世上是否还可能有《伊利亚特》?”他反问道:“有了印刷机,那些吟唱、传说和思考难道还能继续吗?这些史诗存在的必备条件难道不会消失吗?”
- CZ 原因
- 新教传统的影响
- 美国是一个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早期移民的知识水平较高
- 第4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 举亚伯拉罕·林肯和斯蒂芬·道格拉斯[插图]之间七场著名辩论的例子,说明1858年的美国人具有超长的注意力时间,足够的理解能力
- 在电视的统治下,这样的话语是怎样变得无能而荒唐的
- 第5章 躲躲猫的世界
- 第1章 媒介即隐喻
- 第二部分
- 第6章 娱乐业时代
- 第7章 好……现在
- “好……现在”常被用于广播和电视的新闻节目,目的在于指出我们刚刚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同我们将要看到或听到的东西毫无关系。这个表达方式让我们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这个由电子媒介勾画出来的世界里不存在秩序和意义,我们不必把它当回事。
- 第8章 走向伯利恒
- 伯利恒:地名,耶稣出生之地
- 论述电视的出现对于宗教的影响
- 宗教组织的电视节目特点
- 第一个结论是,在电视上,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地表现为一种娱乐形式。
- 第二个结论是,宗教之所以成为娱乐是由电视本身的倾向决定的,而不是因为这些所谓的电视传教士存在缺陷。
- 第9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 作者试图论证:电视广告毁灭政治话语
- 电视广告对商业本身产生的作用
- 资本主义与科学和自由民主一样,是启蒙运动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理论家们都相信,买卖双方应该具有相当的成熟程度,了解足够的信息,然后理智地进行双方互惠的交易,这些是资本主义的基础。
- 文字像图像的转变,导致真实信息的获取受到阻碍
- 电视广告是塑造现代政治观点表达方式的重要工具,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第一,政治竞选逐渐采用了电视广告的形式
- 但是电视损坏了“形象”的名声,因为在电视上,政治家们给观众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形象,而是观众想要的形象。这正是电视广告对政治话语最大的影响。
- 电视要审查制度失去了必要性,电视不是禁止书籍,是取代书籍
- 第10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 约翰·杜威[插图]曾经说过,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我们这里也许可以借用他的观点作为指导。他在《经验与教育》中写道:“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
- [[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 电视对教育的影响
- 我想指出的第一点是,电视对教育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它提出了教学和娱乐不可分的理念。
- 电视提出了三条戒律并由此形成了教育的哲学
- 你不能有前提条件
- 你不能令人困惑
- 你应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阐述
- 这种重新定位的后果不仅体现在教室的传统功能的日益衰退,而且还体现在教室被改造成一个教和学都以娱乐为目的的地方。
- 在他自己以及其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萨洛蒙得出一个结论:“从电视上获得的意义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断,不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存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
- 第11章 赫胥黎的警告
-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需要什么解决方法;其次,也许根本不存在什么解决方法。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我深信只要有困难就会有解决方法,所以我想以下面的几个建议结束本书。
- 我想指出的第一点是,我们不能用诸如杰里·曼德在《消灭电视的四个论点》提出的卢德分子[插图]立场来欺骗自己,这是完全荒谬的观点。美国人不会停止使用任何技术设备,让他们这样做等于什么也没说。同样不现实的是干涉人们对于媒介的使用。
- 问题不在于我们看什么电视,问题在于我们在看电视。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我们怎样看电视的方法。
- 解决一系列问题。什么是信息?它有哪些不同形式?不同的形式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同的知识、智慧和学习方法?每一种形式会产生怎样的精神作用?信息和理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样的信息最有利于思维?不同的信息形式是否有不同的道德倾向?信息过剩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知道存在信息过剩?崭新的信息来源、传播速度、背景和形式要求怎样重新定义重要的文化意义?例如,电视会不会赋予“虔诚”“爱国主义”和“隐私”一个新的意义?报纸所指的“大众”和电视所指的“大众”有什么区别?不同的信息形式如何决定它要表达的内容?
- 总之,我想指出的是,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如何培养媒介意识
- 那个已遭否决的答案是要创作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其目的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看电视,向人们展示电视怎样重新定义和改变我们对新闻、政治辩论和宗教思想等方面的看法,而不是让人们停止看电视。
- 那个希望渺茫的方法是依靠从理论上来说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大众传媒:我们的学校。这是美国人解决一切危险社会问题时采用的传统方法,当然这要取决于人们对教育的效力是否保持一种天真而神化的信仰。这种方法很少起作用。对于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我们更没有理由指望学校能帮助我们解决。毕竟,对于铅字在塑造文化中起过的作用,我们的学校还没来得及思考。
- 我这里建议的解决方法也正是赫胥黎提出的。我无法超越他的智慧。他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插图]一样相信,我们正处于教育和灾难的竞赛之中,他不懈地著书强调理解媒介政治和媒介认识论的必要性。最后,他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 参考文献
Highlight #
-
📌 她曾经说过:“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逗乐,但是,如果我所做的确实能让人开心,我不妨继续下去。有人说我取悦于人,我说这很好。如果一个教授上课时表现幽默,人们就会带着记忆下课。” ^855833-5-2256-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