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Book

沙丘

作者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花费了6年时间创作了《沙丘》系列小说,却连续被超过20家出版商退稿,1965年首部《沙丘》终于得以出版,当年即获得、也是第一部获得科幻最高“双奖”——雨果奖和星云奖的作品。

每个一生必读的书单上都有《沙丘》,伟大的《沙丘》六部曲中文版初次完整出版!雨果奖、星云奖双奖作品。摘得轨迹杂志“20世纪科幻小说”桂冠。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沙丘》系列风靡半个多世纪,催生了《星球大战》、《阿凡达》等经典科幻电影。《沙丘》改编游戏《沙丘魔堡》开创了即时战略游戏,没有《沙丘》就没有《红色警戒》、《魔兽争霸》、《星际争霸》。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我们才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哈勃用望远镜揭开了河外星系的神秘面纱,我们才知道宇宙中还有千亿个银河系。“自由号”发现了黑洞的存在,我们才知道也许宇宙之外还有宇宙,我们只是永恒中一颗微小的沙粒。一切会思考的机器都被摧毁后,宇宙的焦点重回人类之间的争夺。行星厄拉科斯——人类梦寐以求、竞相抢夺的“香料”的产地,在这里上演着权术与背叛、恐惧与仇恨、希望与梦想的太空歌剧。人们常常用另一个名字称呼这颗干旱的星球——沙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少年保罗在这里抗争着他的宿命。在命运面前,他是如此的渺小,却又如此的强大。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第一部记录 #

  • 26日中午开始看的,开了一个头,晚上看完 LCK 的比赛,睡了一会,起来便要开始点名了,有种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挥之不去,无论是直播还是释放都不能带来改变。点名后甚至吃起了麦片。便看起这本书,也不知道是看书带来的这种疏离感,还是因为这种疏离感才能看书。熬夜, 加上早上起床后到吃饭前的这段时间看完了第一本。
  • 沙丘很有名,有名到我居然以为很久之前就看过了,当然这个误会几年前就解除。昨天还是前天在推特上看到沙丘的电影预告片,因此开头了这本书。看完觉得一气呵成,英雄史诗,可是史诗这二字总沾上了点未来的阴霾。
  • 看到豆瓣评价,有些非常多人赞同的书评在诋毁这本书,恕我不能认同,当然不同的口味爱好是客观,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喜欢的我的,你不喜欢便不喜欢。有人说同样也不喜欢海伯利安,好吧,后者我更加喜欢了。
  • 看了后记其实能把先说和现实连接的更加紧密,生态环境这个层面是很好理解的,更让我着迷的是另一个被讨论的非常多的问题,当你能知道预知自己的未来时,应该如何生活?这个话题在你一生的故事,环形物语都有涉及,关于时间和人生的话题,总是令人着急,线性的现实时间线有太多的无奈,所以我们有平行宇宙,有高维视角。这本书的主题比较令人高兴,没有渲染命运的无法改变,主角需要选择。只是最终我们当然只能看到一个故事,所以宿命究竟是不是宿命是不可知的。
  • 作者没有跟读者开玩笑,一个英雄从小便知道自己可能是英雄,在有了预知能力后如何与既定的道路对抗。虽然我们不知道这种对抗究竟是否是徒劳的。
  • 小说从一开始就让我联想到了冥想,个体是无法全知全能的,如何洞察入微,如何控制自身,这些宗教体验的确令人着迷。
  • 更好的观察自己,控制自己。

电影 #

  • 看电影前我对维纶纽瓦的期待是多于对沙丘的期待的。沙丘虽然名声在外,但我看了第一本后并没有非常喜欢(也是后面基本还没看的原因),这种预见未来/天选之人的桥段可能被太多电影用过导致有点审美疲劳。
  • 看过原著再看电影,导致我之前对沙丘的想象居然完全被覆盖了,甚至在看电影画面的时候产生了这就是我看小说想象的画面这样一种错觉。
  • 配乐实在是轰鸣到我不得不注意,我实在不知道之前看到评论的配乐很好是赞赏还是讽刺。
  • 还有故事的问题,无论是看过还是没看过原著的人(我和朋友),都觉得结束的有点突兀。可能世界太过宏大,需要花一整部电影去铺垫故事。问题是这样沙丘整个系列究竟要拍多少部啊。
  • 可能终究还是我太看重故事情节,而这种异域氛围的渲染对于看过原著的人并没有太大意外。导致整体不是非常喜欢。
  • 导演 [[Denis Villeneuve]]
  • 相关链接

摘录 #

  • 📌 这世上最可怕的时刻,莫过于当你发现自己的父亲也是血肉之躯的普通人时那一刹那的领悟。 ^26859515-5-120336-120377

    • ⏱ 2020-06-26 22:52:52
  • 📌 伟大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体验,绝不会始终如一。它部分依赖于人类创造神话的想象力。体验伟大的人,必定能感觉到他所身临其中的神话般的光环。他必定会体现出在他自己身上寄托的东西。也必定会有一种强烈的自嘲精神。这使他远离自负。唯有自嘲能让他省察自身。没有这种品质,哪怕是偶尔的伟大也会毁掉一个人。 ^26859515-5-150277-150419

    • ⏱ 2020-06-26 23:19:18
  • 📌 “一个孩子一生中最可怕的时刻,”保罗说,“就是发现他的父母只是普通的人,分享着一种他永远无从参与的爱。它既是一种损失,也是一种领悟,明白世界分为彼此,而我们总是孤身一人。这一顿悟自有其真实性,没有人可以回避。当我父亲提到母亲时,我听出了他对她的爱。我母亲不是叛徒,哥尼。” ^26859515-7-88391-88527

    • ⏱ 2020-06-27 10:03:51
  • 📌 想想所有那些生活阅历,还有随阅历而来的睿智。但是,睿智会冲淡爱,不是吗?而且,它会让仇恨具备新的形态。如果没有深深潜入残忍和善良的深渊,扎进它们的最深处,那么,你怎么知道什么是无情?你应该怕我,母亲,因为我是魁萨茨·哈德拉克。” ^26859515-7-134821-134935

    • ⏱ 2020-06-27 10:38:47
  • 📌 宇航公会的领航员拥有一种有限的预知能力,但他们作出了致命的决定:总是选择畅通无阻的安全航道。而畅通无阻的路途最终只会走向停滞。 ^26859515-7-136909-136972

    • ⏱ 2020-06-27 10:40:49

看影片 Dune 毕。 这是基于 Frank Herbert 1965 年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系列影片的第一部。 我对 Dune 一直有一种矛盾“情结”: 一方面是因念大学时玩过以之为题材的电脑游戏而有很深的怀旧亲切感, 另一方面则向来不觉得它有跟所享之大名相匹配的科幻水准, 甚至很难称得上科幻——因为“科”的色彩甚至及不上“伪科”或宗教, 倒是很有几分阿西莫夫所说的“新潮流”特点 (问世时间也吻合)。 这部影片 (或小说) 还有一个特点是: 一方面拥有巨型飞船及类似反引力的高超技术, 另一方面却依然像蛮荒时代那样以冷兵器互砍作为战争的主要形态——让我想起影片 Interstellar 播出后 [[Neil deGrasse Tyson]] 的一句调侃:“在星系的另一部分, 在环绕另一颗恒星的另一个行星上, 两个家伙陷入肉搏”。 [[卢昌海]] 2024-02-25 Via

...

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本人不太看得上杂文,但是自己会写,看到不公处,道理不明处,仗义执言。写杂文确实有点侠义的味道。20多年前的文章,再看起来并没多少过时,按照梁文道的话来说,这是作者的悲哀。王二的文字自有一种幽默辛辣,看着捧腹,又有点心酸。这本杂文集多次提到了现代小说,应该找来读一下。

highlights #

  • 我看到这段文章时只有二十来岁,登时痛下决心,说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2020-03-06 08:21:08
  • 现在我是中年人——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
    • 现状呢?现状是中年人背负家庭责任,工作压力,连对自己负责都很困难,遑论对社会负责?⏱ 2020-03-06 08:22:50
  • 假设有一个领域,谦虚的人、明理的人以为它太困难、太暧昧,不肯说话,那么开口说话的就必然是浅薄之徒、狂妄之辈。⏱ 2020-06-05 02:56:18
  • 我的考察,在一个宽松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优雅,收获到精雕细琢的浪漫;在一个呆板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幽默——起码是黑色的幽默。⏱ 2020-03-06 08:25:39
  •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2020-03-06 08:26:47
  • 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2020-03-06 08:31:26
  • 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这种说法听上去美妙,却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 2020-03-06 08:34:12
  •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因此有很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 2020-06-05 11:23:45
  • 而道德方面的非难就如飞来的粪便那样使我胆寒。
    • 现在道德坍缩到爱国。⏱ 2020-06-05 13:04:51
  • 我虽然这样想,但不缺少民族感情。因为我虽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这是我想象不出来的。⏱ 2020-06-05 18:05:11
  • 换言之,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干,这是一种兴趣。现代文明的特快列车竟发轫于一种兴趣,说来叫人不能相信,但恐怕真是这样。⏱ 2020-06-05 18:17:03
  • 但是我们把枪口对准了自己,发明了种种消极的伦理道德,其中就包括了吃大苦、耐大劳,“存天理、灭人欲”;而苦和累这两种东西,正如莎翁笔下的爱情,你吃下的越多,它就越有,“所以两者都是无穷无尽的了!”(引自《罗密欧与朱丽叶》)⏱ 2020-06-05 18:35:32
  • 你也许会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尚,但我对这种话从来就不信。我更相信乔治·奥威尔的话: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这一点,其他一切全会迎刃而解。⏱ 2020-06-05 18:40:43
  • 从这个例子来看,要逆转人性,必须有两个因素: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2020-06-05 18:52:40
  • 这道理是这样的:用不着花很多钱,受很多罪,跑好远的路,洗耳恭听别人说你是傻×。自己知道就够了。⏱ 2020-06-05 19:38:19
  • 有些M在密室里说自己是条虫子,称对方是太阳——中国人不说虫子,但有说自己是砖头和螺丝钉的,至于只说对方是太阳,那就太不够味儿,还要加上最红最红的前缀。
    • 王二你可真是胆大包天!XXXD⏱ 2020-06-05 19:58:58
  • 我总觉得读过了《情人》,就算知道了现代小说艺术;读过道乾先生的译笔,就算知道什么是现代中国的文学语言了。
    • 王二这么看重的书,那是肯定要看看的⏱ 2020-06-05 20:32:04
  • 有了这样的小说,阅读才不算是过时的陋习——任凭你有宽银幕、环绕立体声,看电影的感觉终归不能和读这样的小说相比。⏱ 2020-06-05 20:33:44
  • 另一篇使我终身受益的作品是查良铮(穆旦)先生译的《青铜骑士》。⏱ 2020-06-05 20:34:17
  • 现代小说的名篇总是包含了极多的信息,而且极端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 2020-06-05 20:38:47
  • 我读过的图尼埃尔的那篇小说,叫做《少女与死》,它只是一系列惊吓的开始。⏱ 2020-06-05 20:41:51
  • 我对此书有种特别的不满,那就是作者丝毫没有提到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卡尔维诺]]、尤瑟娜尔、君特·格拉斯、莫迪阿诺,还有一位不常写小说的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 2020-06-05 20:45:20
  • 在很多年前,曾有过一个历史的瞬间:年轻的张爱玲初露头角,显示出写小说的才能。傅雷先生发现了这一点,马上写文章说:小说的技巧值得注意。那个时候连张春桥都化名写小说,仅就艺术而言,可算是一团糟,张爱玲确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但若说有什么遗嘱被背叛了,可不是张爱玲的遗嘱,而是傅雷的遗嘱。天知道张爱玲后来写的那叫什么东西。她把自己的病态当做才能了……人有才能还不叫艺术家,知道珍视自己的才能才叫艺术家呢。
    • 傅雷的遗嘱和张爱玲什么关系?待查。⏱ 2020-06-05 20:52:15
  • 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从作品里才能看到——套[[昆德拉]]的话说,只喜欢看杂文、看评论、看简介的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 2020-06-05 20:52:36
  • 我毫不怀疑,因为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是全世界最深刻的人民。
    • 我有点怀疑。⏱ 2020-06-05 20:57:59
  • 两样都没得到,那才叫倒霉。
    • 这篇我是真的没看懂,关于王朔的态度我倒是理解了。关于各国观众水平比较这个,是什么意思?王二真的认为当时的中国观众鉴赏力高么?⏱ 2020-06-05 20:59:46
  • 安德谢夫:真的吗?怎么!没有做买卖的才能,对于艺术无兴趣,不敢碰哲学,却知道辨别是非的秘诀!这是考倒一切哲学家、难坏一切律师、搞昏一切商人、毁灭大多艺术家的一个问题呀!哎,先生,您真是个天才,圣人中的圣人,人间的天神!而且年纪只有二十四岁!
    • 哈哈哈哈哈哈哈,嘲讽力度可以⏱ 2020-06-05 21:01:35
  • 估计要不了二十年,科学就能把它造出来,而且让它很便宜,像今天的电子游戏机一样,在街上出售;穿上它就能前往另一个世界,假如软件丰富,想上哪儿就能上哪儿,想遇上谁就能遇上谁,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且不花什么代价——顶多出点软件钱。
    • 王二你还是太乐观啦⏱ 2020-06-05 21:05:13
  • 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做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 2020-06-05 21:10:08

算法霸权

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How Big Data Increases Inequality and Threatens Democracy

两个小时翻完的这本书,相为话题一直有关注,个人比较熟悉所以能这么快,想对我自己。数据和模型在当下的社会无处不在,这本书为了强调数学杀伤性武器这个观点难免偏颇,但是其中的人文关怀是值得肯定的,当下的模型也确实有非常多的问题。不过在中国这个充满社达主义者的社会来看,这本书值得讥讽的地方肯定不少。认清这些模型潜在的危害,是我们善用改进它的保证,开发者的责任感,数据立法,公权机构公开数据和机制是可能的办法。数据和模型从出来后便不可能再消失,如何利用是对全人类的考验。(很符合当下现实的是,这本书多次举例提到了美国的种族偏见,真的是弥漫全社会的系统性偏见,希望灯塔国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作为种族大熔炉,这个问题持续了百年,也该解决了。

Outline #

  • 引文
  • 第一章 盲点炸弹 #

    • 不透明、规模化和毁灭性
    • 算法模型对于当事人的不透明性
  • 第二章 操控与恐吓 #

    • 弹震症患者的醒悟
    • 金融市场复杂的金融模型掩盖了风险,不为普通人理解
    • 商业领域也是类似,算法吸引点击,数据分析用户行为
    • 作者提到的数学杀伤性武器只是一个方面,切不可以为所有的数学模型都是不好的。这么看来这本书的意义有多大呢?难道不是陈词滥调?
  • 第三章 恶意循环 #

    • 排名模型的焦虑和杀伤性的对立面
    • 大学排名问题,1983 年《美国新闻》杂志开启的
  • 湖北钟祥高考集体作弊
  • 第四章 数据经济 #

    • 掠夺式广告的赢家
    • 掠夺式广告,贩卖焦虑
    • 营利性大学
    • 发薪日贷款
  • 第五章 效率权衡与逻辑漏洞 #

    • 大数据时代的正义
    • 数据预测罪犯发生地点
    • 少数派报告
    • 天网
    • 数据带来的种族歧视,模型的自我正反馈加强
  • 第六章 筛选 #

    • 颅相学的偏见强化
    • 求职中的简历筛选,美国的系统性种族歧视。从公司的角度出发这样确实可以降低成本,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了解模型的细节非常重要。歧视这和我们申请信用卡时候的机器筛选很类似。
  • 第七章 反馈 #

    • 辛普森悖论的噪声
    • 资本主义经济追求效率,模型优化给员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 教育评估模型没有给出反馈,类似黑盒子模型。
    • 另外,辛普森悖论只在标题提到,正文没提是什么情况?
  • 第八章 间接损害 #

    • 所有数据都是信用数据?
    • 无处不在的信用数据
    • 错误其实只是小问题,模型正是太有效了才能在资本社会得到快速的普及。
    • 但是牺牲的人呢?
  • 第九章“一般人”公式 #

    • 沉溺与歧视
    • 保险公司利用数据
    • 这个问题就像电商收集数据几乎可以进行完全价格歧视。消费者能做的很少,呼吁立法,保障个人隐私数据。
    • 但是讲道理保险公司还是有权利对数据进行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差别定价,这才是最符合他利益的行为。
  • 第十章 正面的力量 #

    • 锁定微目标的出发点
    • 竞选
    • 居然没有提到剑桥?
    • 结束语
    • 如何避免模型的问题
    • 建模者的自觉
    • 审查模型
    • 类似信用分的政府评分公开机制,方便查询
    • 模型当然也能用在好的方面

Highlights #

第一章 盲点炸弹 不透明、规模化和毁灭性 #

  • 📌 在哈里斯县,包括休斯敦市,对于犯下同等罪行的犯人,检察官判非裔美国人死刑的概率比白人高3倍,判拉美裔美国人死刑的概率比白人高4倍。这种情况并不是得州独有的。美国公民权利联盟的调查显示,犯同样的罪,黑人罪犯的刑期比白人罪犯的长20%。黑人只占据美国总人口的13%,但黑人罪犯占据了美国40%的牢房。 ^23353913-6-7489-7637
    • ⏱ 2020-06-03 17:22:39

第三章 恶意循环 排名模型的特权与焦虑 #

  • 📌 规模化。一种模型算法,不管是饮食方面的还是税法方面的,其在理论上也许是无害的,但是如果将该模型算法推行为全美或者全球标准,其结果就是产生一个扭曲的、极为糟糕的经济体系。 ^23353913-8-1073-1157

    ...

股市进阶之道

孟岩:你知道“水晶苍蝇拍”吗?你知道你在微信里看到的很多转来转去的投资语录都是他的微博精选吗?10 年前做财帮子的时候我们曾一起在论坛交流过投资,但他现在的投资功力已经远胜于我。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

highlights #

  • 📌 投资理念强调系统的方法论和思维的辩证融合,注重自下而上的基本面分析与大视野的结合。推崇与高价值企业一同成长的价值观,喜欢用历史和哲学的视角探究投资之美 ,赞赏理性、辩证、中庸、守拙的投资美德并以之为座右铭。 ^935891-3-661-764

    • ⏱ 2020-05-15 21:04:47
  • 📌 本书著者李杰先生把投资的学习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建立正确的投资价值观;第二,掌握企业价值分析的方法论;第三,理解市场定价的内在特质和规律。 ^935891-4-921-991

    • ⏱ 2020-06-04 23:34:42
  • 📌 但是他们当时研究了一圈宏观经济指标,发现“全国用电量”指标突然出现大幅度的下跌。这个指标隐含的意思就是全国工业生产的崩溃,这让他们非常恐惧,认为经济的黑暗前景简直深不见底。 ^10100589-7hRvfiP2X

    • 💭 所以这是为什么?
    • ⏱ 2020-06-05 00:13:46

哲学科学常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39938/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44200238

这本书其实写的并不难读,陈嘉映老师的文字还是一如既往的平白,因为俗世耽误读了很久。开篇一个反向的[[李约瑟]]问题,让我们再次回味希腊文化的灿烂。也正是这种灿烂,让科学哲学直到很多世纪后才彻底分开,今天是一个科学的时代,哲学还能有什么作用?庄子说:“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老子甚至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个人生活需要常识,需要哲学,现代科学却不是一个人能看到全貌的。

Outline #

    • 介绍本书内容,致谢等
  • 导论
    • 科学认识
    • 建构主义
    • 哲学-科学
  • 上篇
    • 第一章 理性与哲学 #

      • 感应思维
      • 觉醒的心智
      • 理知时代
      • 理性与理论
      • 哲学-科学之为真求的理论
    • 第二章 从希腊天学到哥白尼革命 #

      • 希腊哲学的文化背景
      • 亚晨士多德的天学
      • 托勒密体系
      • 从罗马到文艺复兴
      • 哥白尼革命
      • 围绕哥白尼
      • 理论的整体性
    • 第三章 近代科学的兴起 #

  • 下篇
    • 第四章 经验与实验 #

    • 第五章 科学与概念 #

      • 概念与语词
      •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 运动
      • 力、加速度、质量
      • 万有引力与可理解性
      • 数学取向
    • 第六章 数学化 #

      • 数与实在
      • 数运与数学
      • 科学的数学化
      • 为什么是数学
    • 第七章 自然哲学与实证科学 #

      • 自然哲学
      • 自然与必然
      • 实证与操作
      • 预测与假说
      • 一般的实在问题
      • 物理学的实在问题
    • 第八章 通过反思求取理解 #

      • 常识和理论
      • 思辨理论与概念考察
      • 哲学的终结?
      • 哲学何为?
  • 新版说明

Highlights #

  • 📌 这个主题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各自和常识或曰自然理解的关系。沿着这条主思路,上篇先粗略回顾了哲学方式的整体解释到科学方式的转变。下篇分专题讨论实证科学对经验的关系,科学概念的特征,科学的数学性质,预测、假说和实在问题。最后一章集中讨论常识、科学、哲学三者的关系,有点儿像个小结。 ^933062-4-1074-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