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专业的科普了,里面的大部分公式我当然看不懂。不同领域之间令人震惊的联系,数学家的轶事,让这本书可读性好很多。偶然接触[[卢昌海]]博士,他的个人网站简直是宝藏。
阅读 | Book
学习究竟是什么
- Outline
- https://mubu.com/doc/explore/37474#m
- 总序 写给天下通才
- 前言 介绍本书架构
- 学精第一
- 刻意练习(强调练习的同时绝对不能否定天赋的重要性)
- “一万小时”这个说法来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异类]]》一书 [[Malcolm Gladwell]]
-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
- 只在“学习区”练习
- 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
-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套路
- 随时获得反馈
-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老师的作用
- 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
-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 先天因素的作用非常大,需要寻找合适的环境
- 最高学习效率=15.87%
- 熟悉→已知+未知、简单+困难、熟悉+意外
- 学习区
- 心流
- 喜欢=熟悉+意外
- 意外
- 最佳意外率=学习甜蜜点
- 最快而且最爽
- 量化你的学习曲线
- 熟悉→已知+未知、简单+困难、熟悉+意外
- 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一种风格
- 1、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 2、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 3、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的相关的知识
- 4、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 提高学习成绩的最简单的心法
- 1、思维模式理论
- 成长型思维有利于人的成长
- 2、心理学实验
- 3、思维模式在现实中的体现
- 4、埋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种子
- 1、思维模式理论
- 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 人的记忆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提取强度
- 提取的时候越困难,提取动作对两个强度的增加值就越大
- 慢慢学才是好办法
- 交叉着在同一时间内学习几门课程,比学完一门再学另一门的效果好得多
- 反脆弱式学习养生法
- 不但学习内容应该随机安排,学习的地点、学习时的环境,最好也能随机化
- 刻意练习(强调练习的同时绝对不能否定天赋的重要性)
- 学广第二
- 自由技艺
- 1、统治者七艺
- 文法(交流)、逻辑(理解)、修辞(影响)、算数(理财)、几何(推理)、音乐(人世法则)、天文学(自然法则)
- 中国大学学科分成文科和理科,隐含的目的都是培养专业的人才
- 自由技艺不为任何具体的职业做准备,而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 2、三大技能
- 批判性思维:能不能独立思考?→建立正确的认识
- 交流:避免机械化,要形成个性化的风格→让别人接受你的认识
- 解决问题:模式识别,定性→可以解决复杂问题
- 3、文艺的意义
- 体验难以用实验量化,各不相同,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才叫“艺术”
- 自由技术教给我们的,是去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去做一个工具
- 最近几年,美国有一种重要思潮:有很多很多问题是不能用算法和大数据解决的
- 4、趋势
- 机器越厉害,只会机械化技能的人就越廉价,自由技术就越值钱
- 1、统治者七艺
- 屠龙术的日常应用
- 1、研究国际关系的项目经理
- 想干好项目经理,你得有批判性思维,有跨学科的见识,还得擅长处理人际关系。
- 2、IBM的社会学家
- 讲任何东西都要考虑听众的视角,只有充分理解听众,对谈话背景非常敏感,你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
- 3、投资界的哲学家
- 哲学就是看你在混沌不明的情况下能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在互相矛盾的情况下能不能正常行事
- 哲学让你学会适应矛盾
- 人文学科学习的三个层次
- 学事实:记忆理解
- 学观点:评价
- 学方法:考察、总结、说服
- 1、研究国际关系的项目经理
- 从‘’刻意练习‘’到“功夫在诗外”
- 1、外行的洞见
- 非常遥远的两个东西,通过一个非常规的渠道,连接在一起,把问题解决了
- 2、什么时候“练习”最有用——荟萃分析
- 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非常有限;
- 环境局面越是可控和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越大;局面如果是复杂多变
- 3、21世纪什么人才最贵?
- 多面手,斜杠青年
- 今天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需要很多专才,教育系统培养的也是专才,可是真正值钱的却是通才。
- 真正的斜杠青年追求的应该是培养广泛的兴趣,把知识本身当成回报。
- 1、外行的洞见
- 深度对广度
- 1、遥远的链接
- 需要更多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 2、什么人最有创造力
- 全才的特点是,他有一个自己的核心领域,能够把核心领域中的技能运用到领近的领域中去。
- 3、任天堂的故事
- 创新并不仅仅来自更快、更高、更强的硬件,更是来自人的思想。
- 1、遥远的链接
- 自由技艺
- 创造第三
- 到底什么是发散思维
- 1、集中思维
- 一个外部信息进来,你立即在大脑中给这个信息定位,专注思考,快速处理。
- 集中思维需要专注(大脑的基本功),但有个很大的局限性(定势效应),需要用发散思维来弥补。
- 集中思维是脑力工作者的本钱。只有集中思维才能掌握套路和抽象概念,才能让你的脑子里事先有一个“答案区”。
- 发散思维,不应该指望在学校学,而应该自己主动实践。
- 2、什么都不想
- 发散思维有个重大特点:可以在后台无意识地运行——好的灵感离不开长期思考的积淀
- 3、给点时间
- 发散思维就是给大脑时间去建立新连接的过程
- 平台期就是大脑内部正忙着建立新连接的时期,不是没有进步,是后台正在重组。
- 4、两种工作记忆
- 短期工作记忆、长期工作记忆
- 学习,就是把进入到大脑的短期工作记忆的内容强化吸收,写进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过程;而创新,就是把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相关内容调出来,放在短期工作记忆里跟新信息形成配合的过程。
- 集中思维,就是在此时此刻的短期工作记忆里强化这个新信息;而发散思维,就是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之间的通道。
- 主动切换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对普通人来说难在怎么专注于集中思维,而对于专业人士来说难在学会暂时不思考。
- 1、集中思维
- 怎样“不”集中注意力
- 注意力也是有限的资源,需要“养”。
- 集中注意力相当于出去做事,而默认模式网络则相当于回来盘点、反思,二者显然都是必须的。
- 养神的三个方法
- 方法1:积极的建设性的白日梦
- 找个不需要费力的事情做
- 主动想点好的事情
- 方法2:小睡片刻
- 方法3:假装自己是别人
- 方法1:积极的建设性的白日梦
- 善于用脑的人,状态切换会更主动、更自由,还能达到的状态比别人多
- 创造的脚手架
- 直接借鉴同行作品,但是不直接使用。
- 创造就是把东西连接起来。
- 秘密项目
- 疏离感能激发创造性。
- 孤立,能让你更大胆地思考。
- 孤独,但是我坚持如此。
- 疏离的本质是自己另有一套东西在玩。
- 创作者的悖论
- 你要是一味地迎合市场,反而得不到市场;你要是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就做自己,反而可能引领市场。
- 外部驱动会让你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而内部驱动的创作才值得赞美。
- 修炼你的文化自觉
- 品位是你自己喜欢什么东西,能提高你的生活质量;文化自觉,是你知道现在别人都喜欢什么东西,能允许你从事一门创造性的事业。
- 文化自觉的两个用处
- 模式识别
- 第一境界:提取原型
- 第二境界:范例
- 给你发挥创造力积累资源
- 模式识别
- 拥有了文化自觉,你才能对熟悉和意外有更高的敏感度。
- 到底什么是发散思维
- 策略第四
- “自学”的学问
- 1、自学是大势所趋
- 只要获取信息足够方便,学生本人足,自学就是最根本的学习方法。
- 2、自学的好处
- 课堂教学是没有快进键、不允许跳跃的视频播放。
- 只要是跟着体制走就一定是要我学,只有自学才是我要学。
- 课堂教学就不应该是这个时代学校的主要作用了。
- 3、自学的准备条件
- “成功教育金字塔”理论的两个基座: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 自信心来自文本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意志力、自控力、时间管理能力、组织、计划和安排自己的行动的能力
- 4、自学的方法
- 自学于文本
- 自学成败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处理文本信息
- 第一级:阅读一段文本或听一节课,能不能抓住要点
- 第二级:有一个问题,能不能从一堆书里找到答案
- 第三级:建立自己的系统
- 自学成败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处理文本信息
- 自学于操作
- 在实践中得到反馈
- 从自学到精通
- 自学于文本
- 1、自学是大势所趋
- 学习的快功和慢功
- 凋零效应
- 如果你快速给学生灌输一些知识,的确能让他们迅速获得一个成绩优势——但是,这个优势总是保持不了多久就凋零了。
- 1、哪种老师好?
-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 2、直接练和交替练——教你如何活学活用
- 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混合练习
- 3、测验和间隔——如何加深记忆
- 要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一个办法是先测验后学——犯错能让你的印象更深,另一个方法是有意识地设置时间间隔
- 凋零效应
- 有关学校教育的大实话
- 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 对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对自己的能力评估强弱、焦虑感的大小、是否享受学习过程)
- 任何学习的本质都是自学,老师再厉害也不能代替每个学生思考问题。
- 学校对学习的作用是安排学习内容、监督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水平、交流学习心得。
- 每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
- 学习的快慢并不是一种“特性”,而与“情境”相关。
- 学习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并不存在一种所谓“正常”的学习轨道。
- 不同的人走同样的路线,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批量生产,或者互相模仿的结果,这个现象并不正常。
-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
- 1、对数增长
- 初期进步速度非常快,到后面越来越慢,最后几乎是一个平台期
- 想要从对数增长的诅咒里突破出来,你必须学会主动脱离自己的舒适区
- 2、指数增长
- 从你开始做这件事情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任何能让外人看出来的进步。一直到某个时候,你就好像突破了一个什么障碍一样,水平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然后还越增长越快。
- 指数增长最大的风险是中途退出
- 建议
- 在选择任何技能之前,先考虑好它的增长模式,以及你能不能承受这个模式
- 错误1:一旦遇到进展迅速或者缓慢的情况,总想从个人或者环境上找原因,希望能找到功臣或者替罪羊
- 错误2:个人对成败的反应过分情绪化
- 1、对数增长
- “自学”的学问
- 兵器第五
- 谈谈写作和研究
- 1、当前科学理解
- 我们现在已经有充分的条件可以给求知设定一个有使用价值的标准
- 当前科学理解,就是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什么
- 你不要了解所有的技术细节,但是起码可以知道科学理解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 2、学会做研究
- 正确的态度:不是在“找答案”,而是在“做研究”
- 凡是用靠谱的方法寻找答案的过程,都叫做研究
- 做研究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然后以我为主,做出自己的判断
- 可信共识的来源:专家的书、学术期刊的论文、主流媒体的报道
- 想出类拔萃,就要长期积累,形成符合当前科学理解的世界观,收获高级的视角和认知工具
- 做研究就是让自己成为“聪明的外行”
- 3、专栏作家应该干什么
- 把当前的科学理解,交付给读者——写读者想知道、读者应该知道的事情
- 1、当前科学理解
- 好思想都在哪里
- 通过大量阅读,找到有趣有用的好思想,用自己的方式交付给读者
- 专栏文章的选题比写法更重要
- 选题标准
- 新:平时习以为常的观念,都在不断地被刷新;用不同的视角看经典
- 过硬:思想背后最后要有学术研究支持
- 让读者“得到”:读者看了以后最好能有用
- 选题标准
- 找书的三个方法
- 看推荐
- 跟踪主流媒体的书评
- 跟踪作者
- 厚道的人应该怎么使用思维导图
- 思维导图,不是整理和记忆的工具,而是思考的工具,就是给大脑扩充内存
- 思维导图本质上是思维的草稿图
- 高级用法:用思维导图做决策和判断(从众人的发散思维到集体的集中思维)
- 第1阶段:畅所欲言,谁有想法都可以提出来(树状图)
- 第2阶段:评估想法,发现不同想法之间的联系
- 第3阶段:形成决议,淘汰划掉,分出主次和执行顺序
- 我怎样管理信息
- 吸收大量外界信息,让这些信息在你头脑中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创造新信息
- 信息管理的两种错误思想
- 想要用大脑记住信息,强调记忆力
- 强调搜索
- 正确做法:使用一个外部系统,专门存储个人化的信息
- 以印象笔记为例
- 采集:专注于识别,让计算机帮着提取——搜索
- 合作:共享目录
- 创造:在一个笔记中插入另一个笔记的链接;自动发现笔记的相关内容
- 强力研读笔记法
- 1、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 读书笔记的第一作用就是抛开故事记住文章
- 看清楚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脉络写出来
- 2、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 笔记,是听说了一个想法后很激动,必须把这个想法记下来据为己有的行为。
- 读书,就是寻找刺激自己思维的那些亮点,需要忽略故事,分析完脉络再把故事带走
- 3、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 高水平读书人看我的书上写满了批注
- 批注:理解,质疑或肯定,灵感
- 4、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 5、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
- 好书之所以要读两遍,最重要的目的是获得这些心得、灵感和联系
- 第一遍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是为了跳出来
- 1、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 谈谈写作和研究
- 无为第六
- 庄子“无为”的一种科学解释
- 无为首先是个人状态,不刻意追求,不用意识控制
- 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做得特别自然,让人感觉他毫不费力
- 不生硬不刻意,还要有灵气,才是无为
- 无为是意识和潜意识、冷认知和热认知的完美合作
- 无为和熟练、无为和刻意之间,就差那么一点点——值得一个高手用一生去追求
- 主动操作大脑
- 最核心的原则,就是要把头脑中的几个声音关掉
- 步骤(从初级到高级):忘我、去除时间感、获得丰富信息、做事毫不费力
- 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
- 天才和疯子的共同点:认知抑制解除——专门注意到被一般人忽略掉的信息,并从中发现东西,是非理性的行为
- 要想当天才,就是要在具备认知抑制解除的同时,还能保持清醒
- 创造力=大胆尝试新想法×智能
-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 外显学习适合规则明确的简单领域,而内隐学习适合没有明确规则的复杂领域
- 庄子“无为”的一种科学解释
智识分子
- 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 https://library.bz/main/uploads/0D9323E64EAD001135E696967060BA26
- 万维钢这真的喜欢出书,但是他的思想,或者说他看到的思想只有那么多,不可避免地要重复自己。部分内容是在万万没想到上出现的,所以如果看他的书,推荐万万没想到大概就够了。后面出的基本都可以看作是增订版本。
- 请万老师读书没有问题,却不可尽信。全文充满着理工科学生洞察一切的洋洋自得。
-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杂烩。万老师读了这么多书,什么时候能有一个自己的体系?或者将其整合在一起,更加合理的体系呢?
- Outline
- 引言: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
- 三个趋势
- 第一个趋势是世界越来越复杂。
- 第二个趋势是人工智能正在慢慢取代人的工作。
- 第三个趋势是尽管所有人的物质生活都在改善,整个社会阶级分层却正在扩大。
- [[超越智商]] 智商跟理性是两码事,二者几乎不相关。理性能力——充分认识当前局面,做好最佳决策的能力——得另外学习。
-
- 如何听取理工科专家的意见
- 喷理工科专家的缺陷,偏科
-
- 理念与算数
- 喷文科专家,只有理念
-
- 狐狸与刺猬
- 狐狸乐于接受新的信息;
- 狐狸对自己决策的信心远小于刺猬;
- 即使做过决定之后,狐狸仍然想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再思考;
- 狐狸总爱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
- 狐狸也许并不像刺猬一样对某个特定领域无比内行,但是他的知识面宽得多,了解很多事;
- 狐狸对很多事情持怀疑态度;当考虑冲突的时候,狐狸能看到双方可能正确的方面;
- 狐狸喜欢与观点不同的人打交道;
- 狐狸在工作中并不追求明确的规则和秩序;
- 狐狸喜欢有多个答案的问题,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能发现多个选择……
-
- 十八般武艺
-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的意义
-
- 本书
-
- PART I - 世界观祛魅
- SUM 试图向读者介绍一个跟传统看法不太一样的世界。网上的青年经常说什么东西能“改变我的三观”,而学者们对此有个格调稍微高一点的说法,叫作“budge mypriors”——直译差不多是“使我心目中对世界的基本假设稍微移动了一下”。 常识是我们的敌人。社会上人们对一些常见问题的主流看法,很可能是错的。我期待这部分的内容能让你对世界的基本假设稍微移动一下。
- 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
- 模仿的雪崩效应
- 最简单经济学的五个智慧
- 国家不是家庭
- 没有免费的午餐
- 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 [[魔鬼经济学]]
- 市场是一种激励信号的传递方式
- 结果可能出乎意料
- Complicated是说这个东西很繁杂,难以描述清楚,乱糟糟的头绪和数量众多。Complex则是说这个东西内部各个部分之间有各种联系和反馈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简单地用各个部分加在一起来解释它的整体。所以complex是比complicated更高级的复杂。科学家说的“复杂性理论”,就是指complex,这也是我们说的这个复杂。
- 选民的大脑想要什么
- 高效能任性
- 高效能人士的一个习惯 从原则出发
- 谁更自私?富人更自私。
- 公平世界假设
- 康德式任性
- 有一种歧视叫自利
- 恶意歧视和经济歧视
- 人的正义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有一定的先天因素 CZ 有点扯淡?
- 放诸古今皆准的权力规则
- The Dictator’s Handbook(《独裁者手册》)[插图] [[独裁者手册]]
- 名义选民 实际选民 胜利联盟
- PART II - 流水线时代的英雄 [[education]]
- SUM 重点谈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国教育。我认为当前人们讨论教育根本没说到点子上——现代教育制度的本质不是什么培养有用人才,而是把人分类,让阶级分层。对这个问题你想得越明白,内心就会越难受。但是最后我会给一个光明结局,说说英雄是怎么突破教育和阶层的局限的。我还会提出一个基于大数据、自由意志、人工智能、信息论和供给派经济学的英雄定义。英雄的存在,可能是复杂世界的一大好处。
-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 能把穷人变成正常人的教学法
- 美国人说的圣贤之道
- 说英雄,谁是英雄
- PART III - 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
- SUM 讲几个当前学界流行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和解释世界的方法。这些方法有心理学的也有物理学的,有软的也有硬的,有大的也有小的,绝对不带门户之见。将来遇到一些一般人对付不了的问题,把这些武艺啪啪啪抖落出来,也许真能破解一二。
- 为什么高考作文题目是可预测的?
- 简单系统
- 不是 [[反脆弱]] 中提到的复杂系统
- 大数据带来的主题军备竞赛
- 主题模型
- 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allocation,LDA)2003 提出
- 主题模型
- 大尺度和硬条件:四万年来谁著史
- 尺度问题,在[[万万没想到]]中也提到了,作者真的是热衷出书骗钱
- 技术左右天下大势
- 一点实用主义的学英语心得
- 信息极客的三个功夫
- 阅读学术论文
- 直接阅读原始数据
- 主动采集和分析数据
- [[quantified]]
- “舌战群儒"的技术分析
- 贝叶斯定理的胆识
- 这就是冤假错案产生的数学原理,这也是为什么卡尔·萨根说“超乎寻常的论断需要超乎寻常的证据”。[[Carl Sagan]]
- 生猛的进化心理学
- 哪种知识最可靠?
- 时间简史和时间简史刻奇
- 宇航时代为何还未到来
- 数字如潮人如水
- PART IV – 未来,已经到来
- SUM 展望未来,而且是迫在眉睫的未来。为了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人的创造性优势,我们需要新的工作策略,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和新的社会形态。这些策略、方式和形态,并不是什么科幻推理,而是早就已经发生了,甚至已经发生了好多年,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
- 把工作输给机器人
- 你比机器强在哪儿?
- 带着机器竞赛
- 怎样杀死海星
- 合弄制: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 该死就死的市场经济
- 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 鼓吹消费文化
- 引言: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走出唯一真理观
2022 年甚至更早就读的一本书,一直没有记录,今天重新翻了大半,发现有熟悉感,也有陌生感。一时无法分辨究竟是否读过。重读漫谈人工智能这一篇,非常有启发,人工智能不会统治人,需要警惕的是人工智能会让人变成什么。
- Outline
- 辑一:没有什么主题的漫谈
- 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唯一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
- 辑二:围绕这些年出的几本书 [[哲学科学常识]] [[简明语言哲学]] [[说理]] [[价值的理由]] [[何为良好生活]]
- 就哲学不离心性而言,人各有心性,哲学思考总是孤独的;就哲学是贯通之学而言,高山流水,自有知音
- 辑三:关于读书的漫谈和书评
- 读书从来不只是为了吸收信息,读书把我们领进作者的心智世界,我们通过阅读与作者交谈,培育自己的心智,而不只是搜寻信息
- 辑一:没有什么主题的漫谈
Highlights #
-
📌 那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那一年的情绪像过山车一样,一时高涨,一时沮丧,但我尽量把握住自己,不间断自己手头的事情。我有个想法:天下滔滔,时局动乱,但自己要沉得住气,不能不断兴奋,荒疏了自己的学业。每一场运动都像一场大潮,把很多人卷进来,往往,海潮退去,满地不过一些瓦砾而已。 ^32887802-5-8102-8237
- ⏱ 2021-01-04 01:31:12
-
📌 他们——或者说,我们——我也是“文化:中国与世界”的主要编委之一,反正,大家看到,中国引进西学,整个架构是扭曲的。整个脉络好像是从马克思倒述,倒述到黑格尔、费尔巴哈,然后是康德和费希特、谢林他们。我们都知道费尔巴哈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可是在这样的框架里他成了重要的一环。 ^32887802-5-13511-13646
- ⏱ 2021-01-04 01:38:31
-
📌 我从普遍主义转开,这可能跟我的政治思想也有点儿联系,在政治观上,我也不再信从唯一真理。我年轻时候对专制政体深恶痛绝,对民主宪政无限憧憬,认为民主宪政就是人类的目标——无论要经历多少艰难困苦、挫折和倒退,人类社会最后要归于民主宪政。但八十年代之后,我不再认为历史有一个必然的目标。我个人始终向往民主宪政,进入近代以来,我看不到什么别的政治体制能够比民主宪政制度更优越,想不出如果没有民主宪政,近代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民主宪政带来的远远不止于经济增长上的成就,还有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还有人与人的关系的成就。就此而言,我的想法没什么改变。但我不再认为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处境如何,都应该采纳这种制度。民主宪政是不是人类政治制度的最后归宿,我也不那么肯定了。民主宪政制度是十六七世纪以来在西方生长起来的,那时候,西方开始主导整个世界的走向,二战之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大致和平繁荣。但这个格局我个人认为正在扭转当中,由西方主导世界的局面将一去不再复返。这个转折是全方位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一国的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一半。苏联解体的时候,自由主义似乎完胜,福山甚至认为历史已经终结。这简直成了笑话,看看这二三十年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变化吧,民主宪政制度还说不上在衰败,但它的生命力远不像从前那么强大了。会不会有另外的制度更适合新的社会状况?会不会有一种新的政治形式或多种政治形式代替民主宪政,成为将来的主流,或者干脆就没有主流,这些可能性我现在觉得都是有的。这些可能性也许来,也许不来,我不知道。我说代替,并不是说新的可能性一定更好。我不是进步论者。适应性不一定是好的,适应性在一个意义上当然是好的,但在另一个意义上不一定是好的,蟑螂比熊猫更适应地球的环境。你要是站在公元前后的罗马展望此后的一千年,你不见得会为将来欢欣鼓舞,你倒可能感到挺焦虑的。 ^32887802-5-18232-19042
- ⏱ 2021-01-04 01:47:16
-
📌 我想说,不管你的政治立场是什么,你的历史观点是什么,更多的从那种大的历史观拉回来,拉到一个你比较有把握的认知中,以此来塑造和调节你个人的生活和事业。 ^32887802-5-20375-20449
- ⏱ 2021-01-04 01:52:24
-
📌 我们读历史,因为历史拓宽了我们看待现实的视野。我们读千年的历史,并不是为了看清历史的总体走向。在人类的整体发展中给自己找个位置,这只能是幻觉。历史教给我们更具体而微的东西,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处境。 ^32887802-5-20530-20633
- ⏱ 2021-01-04 0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