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Book

史蒂夫·乔布斯传

一个真实的乔布斯。喜欢用类比的人应该是没有脑子的,我喜欢在某些事情上身处封闭花园,在另一些事情上自由摆弄。重要的是选择的权利,所以我誓死捍卫多样性,即使是我不会选择的。

Highlights #

前言 本书是如何诞生的 #

  • 📌 “我做过很多并不值得自豪的事情,比如23岁时让我的女友怀了孕,以及我处理此事的方式,”他说,“但我没有什么不能对外袒露的。” ^217327-4-3076-3138
    • ⏱ 2022-03-12 11:25:02

第一章 童年 #

  • 📌 1955年2月24日这一天,乔安妮生下了一个男孩。而安排好的那对夫妇希望领养的是女孩,所以他们退出了。因此,这个男孩没能成为律师的儿子,而是成为了一个高中退学生的儿子,这个人对机械有着极高的热情,还有一个身为记账员的谦逊的妻子。保罗和克拉拉给孩子取名为史蒂文·保罗·乔布斯(Steven Paul Jobs)[插图]。 ^217327-5-2668-2897

    • ⏱ 2022-03-12 11:31:23
  • 📌 老乔布斯说,把柜子和栅栏的背面制作好也十分重要,尽管这些地方人们是看不到的。“他喜欢追求完美,即使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也会很关心。” ^217327-5-5310-5375

    • ⏱ 2022-03-12 11:37:21
  • 📌 国防工业的复苏,引发了一场依托科技的经济急速发展。 ^217327-5-8057-8082

    • ⏱ 2022-03-12 11:40:41

第四章 雅达利与印度 #

  • 📌 “我想史蒂夫需要那笔钱,他只是没有告诉我事实而已。”沃兹如今这样说道。当他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停顿了很长时间,他也承认这事让他很痛苦。“我希望他当时能对我实话实说。如果他告诉我他需要那笔钱,他应该知道我肯定会把钱给他的。他是我的朋友,帮助朋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沃兹尼亚克来说,这件事展现了他们两人性格上的差异。“对我来说道德总是很重要的,我直到现在都不明白,他明明收到了那笔奖金却告诉我他没有拿到,”他说,“但你也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10年之后,这个故事被报道了出来,乔布斯给沃兹尼亚克打电话否认。 ^217327-8-10898-11180

    • ⏱ 2022-03-12 23:04:52
  • 📌 布什内尔也同意这一说法。“企业家身上有一种很难描述的气质,我在乔布斯身上看到了那种气质,”他说,“他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工程,还包括商业方面的一些东西。我教他,如果你表现得好像你能做某件事,那就能起到作用。我告诉他,装得好像你掌控了一切,别人就会以为你真的掌控了一切。” ^217327-8-12065-12198

    • ⏱ 2022-03-12 23:09:00

第五章 Apple I #

  • 📌 如果当初他留在了苹果公司并继续持有这10%的股份,那么到2010年底这些股票的价值是大约26亿美元。然而,现在他住在内华达州帕朗市的一座小房子里,玩玩老虎机,靠社会保险金度日。他宣称自己毫不后悔。“我作了当时对我最有利的选择,”他说,“他们两个都是疯狂的家伙,我知道自己的承受能力,我不准备冒那样的险。” ^217327-9-10373-10525
    • ⏱ 2022-03-13 09:18:31

第六章 Apple II #

  • 📌 马库拉成为了拥有公司1/3股权的合伙人,作为回报,他主动提出为公司提供高达25万美元的信用贷款。苹果成为了股份有限公司,马库拉、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三人各持26%的股份,剩下的股份保留,用以吸引未来投资者。他们三个在马库拉家游泳池边的小屋会面,签订了协议。“我当时想,迈克也许再也见不到自己那25万美元了,我很钦佩他敢于承受这种风险。”乔布斯回忆道。 ^217327-10-6116-6290
    • ⏱ 2022-03-13 09:29:30

第七章 克里斯安和丽萨 #

  • 📌 即使在他刚刚开始的居家生活中,他也表现出一些怪癖。他在洛斯加托斯山区买下了一间不错的房子,在家中布置了一幅马克斯菲尔德·帕里什(Maxfield Parrish)的画、一台博朗(Braun)咖啡机和双立人刀具。但由于他在挑选家具的时候太过挑剔,家中大多数地方还是空的,没有床,没有椅子,也没有沙发。在他的卧室里,中间放着一张床垫,旁边有镶在相框中的爱因斯坦和马哈拉杰-吉的照片,地上还有一台Apple II。 ^217327-11-5378-5582
    • ⏱ 2022-03-13 09:43:36

第八章 施乐和丽萨 #

  • 📌 工作在这里的诸多梦想家中,有一位叫做艾伦·凯([[Alan Kay]])的科学家,他的两句格言深得乔布斯认同:“预见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亲手创造未来”以及“对待软件严肃认真的人,应该制造自己专属的硬件”。 ^217327-12-2994-3091

    ...

从0到1

Zero to One Notes on startups, or how to build the future 喜欢这本书,至少语言简单,篇幅不长,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框架,很多事情其实不需要举太多例子(大部分其他书)。当观点复杂时,叙述者会更倾向于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里的反例可以是《反脆弱》《[[思考,快与慢]]》。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创业,但是看看创业者应如何思考,显然有助于理解当下世界。

Outline #

  • 序1 改变世界的逆行者 [[徐小平]]
  • 序2 “道生一”的商业智慧 [[余晨]]
    • 从0到1的重要性也不见得被所有思想大师所重视。如最近非常热门的《21世纪资本论》,在我看来,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论述非常精彩,但其中却有一个不足,就是他忽略了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 前言
    • 此书源于2012年我在斯坦福大学所教授的一门关于创业的课程。
  • 第1章 未来的挑战
  • 第2章 像1999年那样狂欢
  • 第3章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
  • 第4章 竞争意识
  • 第5章 后发优势
    • 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
      • 占领小市场
      • 扩大规模
      • 不要搞破坏
  • 第6章 成功不是中彩票
  • 第7章 向钱看
  • 第8章 秘密
  • 第9章 基础决定命运
  • 第10章 打造帮派文化
  • 第11章 顾客不会自动上门
  • 第12章 人类和机器
  • 第13章 绿色能源与特斯拉
  • 第14章 创始人的悖论
  • 结语 停滞不前,还是临近奇点

Highlights #

  • 在该项目的网站首页,彼得·蒂尔引用马克·吐温的一句话来标明他的哲学:Ihave never let my schooling interfere with my education.(我从来没有让上学这件事干扰我的教育。) —— 序1 改变世界的逆行者
  • 事实上,我注意到一个最为重要的模式:成功人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他们遵循的是基本原则,而非秘籍。 —— 前言
  • 每当我面试应聘者时,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 第1章 未来的挑战
    • Note: 准备面试值得思考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什么?关于审查制度?关于数字货币?
  • 没有人能精准地预测未来,但我们知道两件事:世界必然会变得不同,但变化必须基于当今的世界。针对这个反主流问题的多数回答都是对现在的不同看法,而好的回答应该尽可能地使我们看到未来。 —— 第1章 未来的挑战
  • 从积极的角度说,一个初创公司就是说服一群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一个新公司最重要的力量是新思想,新思想甚至比灵活性更重要,而规模小才有思考的空间。 —— 创业思维
  • 尼采曾在精神错乱前写道:“个人发生精神错乱很少见,但对群体、政党、国家、时代而言,精神错乱却很普遍。” —— 第2章 像1999年那样狂欢
  • 美国人神话了竞争,赞颂竞争使他们免于排队领面包的窘境。事实上,资本主义和竞争的概念恰恰相反。资本主义基于资本的累积,而如果处于完全竞争之下,利润就会消失。企业家们从中获得的教训很清楚:如果你想创造并获得持久的价值,不要只是跟风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 第3章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
  • 创意产业也遵循同样的原则。没有一个编剧愿意承认他的新电影剧本只是新瓶装旧酒。相反,他们更乐于听到:“这部电影用一种崭新的手法将各种激动人心的要素融合在一起。”这或许是真话。假设他的想法是让说唱歌手杰斯在糅合了电影《黑客》和《大白鲨》的一部影片中担任角色:一个说唱歌手加入了黑客精英组织,然后去捉一头杀害了他朋友的鲨鱼。这绝对是前所未有的,但就像帕洛阿尔托缺少英式餐厅一样,那可能是有原因的。 —— 企业的谎言
    • Note: 伪创新。
  • 法国大厨贝尔纳·卢瓦索是米其林三星得主,他曾这样说:“如果失掉一颗星,我就会去自杀。”卢瓦索保持着他的等级,但是2003年他还是自杀了,因为一家法国餐饮指南调低了其餐厅等级。 —— 冷酷无情的市场
  •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以下面这段文字作为开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在商业中,情形恰恰相反。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 垄断资本主义
  • 一家在未来具有大额现金流的公司是什么样的呢?每个垄断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它们通常会综合以下几个特点: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以及品牌优势。 —— 垄断企业的特征
  • 从小市场起步并不意味着去找一个不存在的市场,我们在经营PayPal的早期就犯过这种错误。 —— 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
  • 1912年,罗尔德·阿蒙森成为第一个探索南极的人,他说:“胜利只等待那些有准备的人,也许这就是人们说的运气吧!”没有人会假装坏运气不存在,但是前辈们相信努力会换来好运气。 —— 第6章 成功不是中彩票
  • 你可能期望未来清晰可见,你也可能只把未来视作一团迷雾。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未来是明确的,那么提前了解未来,并且努力打造未来就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你脑海里的未来只是一团迷雾,无法预测,那你就会萌生放弃掌控它的念头。 —— 你能掌控自己的未来吗?
  • 在这样的循环中,人们都不知道拿钱在实体经济中做什么。但是在一个未来不明确的世界中,人们就是喜欢无限的可选择性;钱比其他任何用钱能得到的东西更有价值。只有在一个明确的未来中,钱才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 —— 当今的世界——对未来不明确却很乐观
  • 大多数企业根本不需要和风险投资基金打交道,但是每个人都需要明确一件事,一件甚至是风险投资家也在努力去明确的事: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处在幂次法则之下。 —— 第7章 向钱看
  • 回忆一下商业版的反主流问题:哪些有价值的公司还没有人创建?每个正确回答都必定是个秘密:有些事很重要却无人知晓,有些事困难却可为。如果世界上还有很多秘密,那就还可能出现很多有望改变世界的企业。 —— 第8章 秘密
  • 1999年末,惠普发起了一项新的品牌活动,强调它是重视“发明”的公司,但从那时开始,惠普却没再发明过新东西。2001年,惠普成立了惠普专业与支持服务集团,辉煌的咨询服务业从此开启。2002年,惠普与康柏电脑公司合并,想必是它已经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到2005年,惠普的市值跌落至700亿美元,大约是5年前的一半。 —— 恪守常规的世界
  • 秘密分为两种:关于自然的和关于人的。自然界的秘密无处不在,想要发现,你必须探索物质世界的未知部分。关于人的秘密是不同的:是人类对自身认知的空白或者是人们以防他人知道而隐藏的事情。思考要创建哪种公司时,需要问自己两个不同的问题:自然没有告诉你的秘密是什么?人类没有告诉你的秘密是什么? —— 如何发现秘密
  • 实际上,选择谁也不告诉和选择人人都告诉之间有一个黄金平衡——那就是公司存在的秘密。最好的企业家深谙此理: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基于鲜为人知的秘密创立的。好企业是改变世界的密谋者,当你与人分享秘密时,听众就成为了你的谋士。 —— 秘密的作用
  • 在这方面,公司就像国家。早先的错误决定一旦做出(比如选错合伙人、挑错员工),之后就很难改正。而要纠正这些错误,公司可能面临几近破产的危险。作为创始人,你的首要工作就是打好基础,因为你无法在有缺陷的基础上创建一个伟大的企业。 —— 第9章 基础决定命运
  • 如果你希望摆脱董事会的控制,那就尽可能扩大其规模。如果你希望它高效运作,那就缩小其规模。 —— 所有权、经营权和控制权
  • 如果有人愿意拥有你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而不是现金工资,表明他愿意长期致力于增加公司的价值。股票虽然不是激励员工的最佳方法,却是创始人使公司保持团结一致的最好方法。 —— 股票报酬才能让员工全力以赴
  • 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将时间浪费在不能长久合作的人身上得不偿失。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上建立持久的关系,那么你就浪费了时间——即使纯粹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 “PayPal黑帮”
  • 人类和机器之间的显著差别意味着,和计算机合作得到的成果远高于与人交易得到的成果。正如我们不和家畜、灯具做交易一样,我们也不和计算机做交易。重点是:计算机是工具,不是竞争对手。 —— 全球化vs. 科技
  • 每个失败者都运用被普遍认可的观念来描述自己的璀璨未来。但是伟大企业是构筑在秘密之上,这是它们取得成功的独特原因,而别人对此却一无所知。 —— 秘密问题
  • 相反,乔布斯推出了iPod音乐播放器(2001年)、iPhone手机(2007年)、iPad平板电脑(2010年)。2011年,他因身体状况不得不辞职。2012年,苹果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 —— 王者归来
  • 相信自己具有不依赖他人的神圣能力并不能表明个体的强大,而是表明你把人们的崇拜或嘲弄错认为事实。创始人最大的危险是对自己的神话过于肯定,因而迷失了方向。同样,对于公司,最大的危险是不再相信创始人的神话,错把不信神话当作一种智慧。 —— 王者归来
  • 以上忽略了第四种情景。在这一情景中,我们创造新技术,打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此结果最为戏剧化的版本被称为“奇点”,这是尝试设想有个强大到超越我们理解范畴的新技术。雷·库兹韦尔,最负盛名的奇点理论家,从摩尔定律开始,在众多领域追求指数级增长,坚信能够建立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未来。根据库兹韦尔的说法,“奇点已经临近”,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接受的准备。 —— 结语 停滞不前,还是临近奇点
    • Note: 冰临神下在《星谍传说》中提到的原点理论和雷·库兹韦尔的奇点理论有点相似。
  • 以上忽略了第四种情景。在这一情景中,我们创造新技术,打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此结果最为戏剧化的版本被称为“奇点”,这是尝试设想有个强大到超越我们理解范畴的新技术。雷·库兹韦尔,最负盛名的奇点理论家,从摩尔定律开始,在众多领域追求指数级增长,坚信能够建立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未来。根据库兹韦尔的说法,“奇点已经临近”,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接受的准备。 —— 结语 停滞不前,还是临近奇点

English Exposed Common Mistakes Made by Chinese Speakers

  • Amazon https://www.amazon.com/English-Exposed-Mistakes-Chinese-Speakers/dp/9888390759
  • Outline
    • Part A: Classes … to recognize
    • Part B: Choices … to remember
        1. NOUN-ADJECTIVE-VERB CONFUSION
        • 11.1 How to distinguish the noun from its adjective form
          • 常见的名词和形容词后缀
        • 11.2 When to use the noun and adjective forms for gender
          • man woman / male female / males females
          • And when writing generally, the terms should be either singular or plural (plural is usually appropriate for a general reference).
          • ‘Male’ and ‘female’ can be adjectives or nouns, but as nouns (‘a male’, ‘a female’) they usually refer to animals; ‘man’ and ‘woman’ are preferred for humans in a study.
        • Noun and verb forms that attract errors
        1. Selecting the correct word
        • 12.1 commonly confused words
          • about/regarding
          • affect/effect
          • apart from/except for
          • as well/also
            • ‘as well’ normally goes at the end of a sentence. It can only go at the beginning in the form of ‘As well as . . . ’.
            • ‘Also’ is often used before a verb.
          • casual/causal
          • called/known as
            • Only ‘known’ can be followed by ‘as’
            • The same rule applies to ‘named’ and ‘termed’. They should not be followed by ‘as’
          • concern/consider
            • 2 meanings: to relate to; to trouble or worry
            • overused
          • contrary to/in contrast
            • There is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but ‘in contrast’ is normally used as a mere comparison. The other two (‘on the contrary’/’contrary to’) clearly state the opposite and show disagreement.
            • ‘On the contrary’ can only be used as a response to something just mentioned.
          • follow(ing)/as follows
            • examples
              • An estimation of the cost will also follow.
              • … will be explained in the following parts:
              • The advantages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 The three recommendations follow a brief analysis.
              • The following are some suggestions.
          • lack/fail
          • rarely/merely
          • remain/keep
            • to remain verb: to continue to be; to be left; to stay there
            • to keep verb: to hold or retain; to maintain
          • remark/remind
          • rest/remaining
            • ‘Rest’ is a noun, and ‘remaining’ is an adjective.
            • The noun ‘rest’ cannot be used as a plural.
            • Whatever ‘rest’ is referring to will determine whether the verb is singular or plural.
          • rise/raise
          • same/similar
          • trend/tend
          • try/attempt
            • As a noun, ‘try’ cannot be used with the verb ‘to make’. Instead, ‘attempt’ should be employed.
          • underlying/underlining
            • Underlining’ relates to emphasis or actually drawing a line under something.
            • ‘Underlying’ is an adjective and relates to something that is fundamental or something that is present but not obvious
          • well/good
        • 12.2 prefix definitions and use
  • de: take something away; do the opposite of; reduce
  • dis: reverse; opposite
  • dys: difficult; bad; abnormal
  • hetero: different
  • homo: same; alike
  • hyper: excessive; above
  • in: not, negative; into
  • iso: equal; same
  • mal: bad; abnormal
  • mis: bad, badly; wrong
  • non: not; absence of
  • poly: many
  • re: again; repeatedly
  • un: not; opposite (not always a negative meaning)``` - If there is an appropriate prefi x that can be attached to a particular word, then it should be used. It is always preferable to adding ‘not’ ‘or ‘again’. - 和句子的语气保持一致 - This makes it not a suitable case study to use. X - This makes it an unsuitable case study to use. V - 13. Selecting the correct style - 13.1 contractions - 不用缩写 - 13.2 phrases to avoid - Use ‘however’ or ‘regardless’, not ‘anyway’. - Use ‘essentially’ or ‘ultimately’, not ‘basically’. - Use ‘last’, not ‘at last’. - Use ‘last’, not ‘last but not least’. - Use ‘largely’ / ‘greatly’, not ‘majorly’. - Use ‘withdraw’, not ‘quit’. - Opt for ‘imagine’, ‘consider’ or ‘suppose’ instead of ‘reckon’. - Use ‘in total’, not ‘totally’. - 13.3 excessive adjectives - mistake of using strong adjectives or inserting adverbs - incredible -> key - magnificent -> marked - massive -> large/great - Some adjectives already have a strong meaning and therefore do not require any assistance from adverbs to add emphasis. These include ‘crucial’, ‘critical’, and ‘necessary’ - 13.4 clarity and redundancy in writing - 13.5 verbs in sequence - When listing a sequence of points, it is desirable to keep the format consistent. If the list begins with a verb, it is advisable to retain a parallel structure with all the verbs in the same form; mixing verbs and nouns in a list should also be avoided. - 13.6 nominalization - 13.7 Exercises
    • Part C: Components … to review
        1. REGIONS AND COUNTRIES
        • Although most proper nouns do not require an article, the names of some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the’ as part of their name.
          • the United Kingdom
          •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the Netherlands
          • the United States
        • 14.1 countries as adjectives
          • Note the use of article
        • 14.2 noun and adjective confusion
          • Germany German
          • India Indian
          • Malaysia Malaysian
          • France Franch
          • Japan Japanese
          • Taiwan Taiwanese
          • Switzerland Swiss
          • Thailand Thai
          • Brazil Brazilian
        • 14.3 order of adjectives
          • The adjective for nationality should come after other modifiers (and therefore be nearest the noun)
        1. Dates and Time Expressions
        • 15.1 correct format for dates
        • 15.2 prepositions and dates
          • in Month/Year
          • on day
        • 15.3 tense
        • 15.4 time phrases
        • 15.5 adjective time phrases
          • When time phrases represent an adjective modifying a noun, the unit of time needs to be in the singular form and the term hyphenated.
          • example: This three-year cycle was confirmed by the research group in 1967
        • 15.6 ‘today’ and ‘nowadays’
          • The mistake occurs when writers try to give ‘nowadays’ possession. Nowadays can only be used as an adverb and therefore cannot take a possessive form like ‘today’ can.
        1. Numbers and Percentages
        • 16.1 using numbers
          • Numbers should only be spelled out using letters if they are under 11
          • If a number begins the sentence, then it must be spelled out regardless of its value
          • Numbers, not words, should always be used with units
          • Numbers and letters should not be mixed when writing out a number. This is commonly seen with hundreds and thousands
        • 16.2 order of adjectives
          • after sequence adjectives, before any other adjectives
        • 16.3 ordinal numbers: 1st, 2nd,3rd
        • 16.4 rank and article use: the 1st
        • 16.5 fractions: two-thirds, Three-quarters
        • 16.6 prepositional choice
          • divided by, not “divided into”
          • equal to/ equals
        • 16.7 working with percentages
          • The percentage sign % is prefered to words when using percentages in the main text
          • But if the sentence begins with a percentage, then the terms should be written without numbers or signs
          • if there are no numbers attached to the term, then the phrase to use is ‘percentage’ not ‘percent’.
        • 16.8 Exercises
          • A. forth->fourth, 19->Nineteen, seven->seventh
          • B. percentage, percent, %, percentage
        1. Figures and Tables
        • 17.1 numbered figures
          • Figure 4 or the table
          • When sequence words are used (next, previous, following, etc), a number should not be added
          • ‘in’ should be used for tables and figures, no ‘on’
        • 17.2 using above and below
          •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figure below
          • Below is a table..
          • The above diagram does not…
          • As argued above
        • 17.3 verb choice
          • typical verbs: to show, to depict, to display, to see, to present
          • One error that should be addressed is the use of ’exhibit’
          • As shown in Table 2…
          • According to Table 2, the number…
        • 17.4 Exercises
          • A. 3, 3
          • B
            • The follow table presents… or Table 6.3 presents…
        1. Spellings and Typos
        • 18.1 misspelled terms
        • 18.2 issues with double consonants
        • 18.3 Exercises
          • through, phases, identifies, management, form, previously, aligned, customer, where, learn
        1. Punctuation
        • 19.1 commas and clauses
        • 19.2 commas, conjunctions, and references
        • 19.3 semicolons, clauses, and lists
        • 19.4 distinguishing dashes
          • hyphen -
          • en dash –
          • em dash —
        • 19.5 capital letter use
        • 19.6 Exercises
        1. Referencing
        • 20.1 Harvard and APA style
        • 20.2 names
        • 20.3 verb agreement
        • 20.4 phrases and reporting verbs
        • 20.5 using quotes
        • 20.6 Exercises
    • Appendix: Irregular Verbs

我的“微言小义”

《我的“微言小义”(二集)》是一本时下流行的“微博体”作品,是《我的“微言小义”》一书的续编。  《我的“微言小义”(二集)》汇集了作者2017-2020年间所发表的微博文字之中的精华部分,包括人生感悟、生活点滴、读书心得、百字科普、微科学史、科学人物等部分。该书的内容文理兼具,无论喜爱文科还是理科的读者都可阅读。该书“微博体”的体例不仅使得信息浓度较高,而且使读者在各种零碎时间都可以阅读,适合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节奏。作者继续精炼而极富文采的语言,对人生历练、世事沧桑的感慨,处处凸显人生的智慧、从容和豁达。对生活点滴的记录和思考于普通中见奇景。融汇文学史和科学史上的事件及人物展示了作者的独特视角。或考证、或记述、获八卦历史上大师们的“奇闻异事”,信手拈来,趣味十足。

适合闲暇翻翻,大师总是重复自己,一个人的观点大部分也是可以预测的。

Highlights #

  • 玩扑克牌时,如果你能算出自己的牌相对于对手牌的好坏概率,并按比例下注,一开始你也许会赢。但如果你总是这么下注,而对手是行家,那他(她)就会逐渐摸清你的路子,从你的下注中反推你的牌,继而逆转你的优势。你的手法叫作概率论,他(她)的手法叫作博弈论。
  • 费曼说,阿琳去世的一刹那,发香依旧,他很受震动,“something enormous had just happened—and yet nothing had happened.”(某种剧变刚刚发生了——却又什么都没发生。)//Sigh
  • 在美国有一种无知崇拜,一直就有。反智主义的张力时刻缠绕着我们的政治和文化生活,滋生它的是一个错误观念,即民主意味着“我的无知就跟你的知识同样好。” //无知者言之凿凿。
  • 家里那位说微信上有些友人天天晒美食,看了好羡慕。我说那样的生活确实比较高端了,如果狮子老虎有微信,估计每天晒的也是吃了什么……//属实毒舌了

置身事内

  • 虽然一直关注中国相关的各类新闻,但是对于政治经济这块并没有系统了解,连政府如何运行都不了解,谈和看懂新闻事件背后的脉络?作者这本书语言通俗,难得能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说清楚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以及几次大的财税改革及其带来的影响。
  • 作者一直在强调中国的特殊性,以及研究经济问题不能忽视针对特性的分析,依我愚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共性是多于差异的,只是很多时候确实是这些差异带来了“反常”的结果,如何将理论考虑这些差异,而不是单纯强调我们不一样是更有价值的。虽然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 看衰中国的人很多,看好中国的人也不少,如桥水的老板、芒格与巴菲特。作为一名中国人,作者看好中国并不意外,而且从过去的发展来看,中央政府的行为是有迹可循且合乎道理的,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中国会在未来经济发展道路上犯下愚蠢的低级错误。
  • 在经济建设这个领域,错误已然不少,在更广阔的领域,我看到了更多错误。又让我不得不悲观。
  • 正如作者所说,过好自己的生活。
  • 谨慎看好中国。

Outline #

  • 上篇 微观机制:介绍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 第一章介绍决定地方事务范围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不会经常变化,所以地方政府要办的事、要花的钱也不会有巨大变动。一旦收入发生大幅变动,收支矛盾就会改变政府行为。
    • 本章将介绍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本逻辑。第一节简要介绍行政体系的几个特点。第二节至第四节结合实际情况,详述事权划分三原则:外部性和受益范围原则、信息复杂性原则、激励相容原则。(2)第五节介绍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
    • 第一节 政府治理的特点
      • 中央与地方政府
      • 党和政府
      • 条块分割,多重领导
      • 上级领导与协调
      • 官僚体系
    • 第二节 外部性与规模经济
      • 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边界
      • 人口密度、地理与文化差异
      • 行政交界地区的经济发展
    • 第三节 复杂信息
      • 信息与权力:实际权威来自信息优势
      • 信息获取与隐瞒
        • 因为信息复杂,不可信的信息比比皆是,而权力和责任又高度个人化,所以体制内的规章制度无法完全取代个人信任。上级在提拔下级时,除考虑工作能力外,关键岗位上都要尽量安排信得过的人。
    • 第四节 激励相容
      • 如果一方想做的事,另一方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做好,就叫激励相容
      • 垂直管理
      • 地方管理
    • 小结:事权划分三大原则: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信息复杂性、激励相容。这三种视角从不同角度出发,揭示现象的不同侧面,但现象仍然是同一个现象,所以这三种视角并不冲突。
    • 第五节 招商引资
      • 地方政府深度参与/主导地方经济,不止提供公共服务
    • 结语
    • 扩展阅读
      •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专家李侃如的著作《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2010)
      • 清华大学景跃进、复旦大学陈明明、中山大学肖滨合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2016)是同类教材中可读性较强的一部,内容比较全面,对党政关系、政法系统、宣传系统、军事系统都有介绍。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的著作《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2013)深入浅出地描述和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分裂的现象,是很好的普及读物。
      • 已故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孔飞力的杰作《叫魂》(2014)也与本章内容相关。
  • 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 第二章介绍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前因后果。这次改革对地方政府影响深远,改变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催生了“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资金来源。
    • 第一节 分税制改革
      • 本章第一节介绍这次改革的背景和过程,加深我们对央地关系的理解。
      • “财政包干”及后果:1985—1993年
        • 财政包干造成了“两个比重”不断降低:中央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而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低(图2-2)。不仅中央变得越来越穷,财政整体也越来越穷。
      • 分税制改革与央地博弈
        • 分税制是20世纪90年代推行的根本性改革之一,也是最为成功的改革之一。改革扭转了“两个比重”不断下滑的趋势
    • 第二节 土地财政
      • 第二节分析改革对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介绍地方政府为了应对财政压力而发展出的“土地财政”,这是理解城市化和债务问题的基础。
      • 招商引资与税收
        • 总的来看,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手中能用来发展经济的资源受到了几方面的挤压。
          • 首先,预算内财政支出从重点支持生产建设转向了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和民生。
          • 其次,分税制改革前,企业不仅缴税,还要向地方政府缴纳很多费(行政收费、集资、摊派、赞助等),这部分预算外收入在改革后大大减少。
          • 最后,2001年的税改中,中央政府又拿走了所得税收入的60%,加剧了地方财政压力。
        • 这些导致了土地财政
      • 初探土地财政
        • 199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城市土地的真正价值才开始显现。第一是单位停止福利分房,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房和房地产时代的大幕拉开。1997—2002年,城镇住宅新开工面积年均增速为26%,五年增长了近4倍。第二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开始实施,基本上锁死了农村集体土地的非农建设通道,规定了农地要想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经过征地后变成国有土地,这也就确立了城市政府对土地建设的垄断权力。(19)
      • 税收、地租与地方政府竞争
    • 第三节 纵向不平衡与横向不平衡
      • 第三节讨论分税制造成的基层财政压力与地区间不平衡,并介绍相关改革。
      • 基层财政困难
        • 2000年初,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写信,信中的一句话轰动全国:“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个“三农问题”,就成了21世纪初政策和改革的焦点之一。
        • “乡财县管”和“省直管县”改革,实质上把我国五级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央—省—市—区县—乡镇)在财政管理体制上“拉平”了,变成了三级体制(中央—省—市县)。
      • 地区间不平等
        •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2009年之后改称“均衡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 结语
    • 扩展阅读
  •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 第三章和第四章详细介绍其中的逻辑、机制、案例,同时解释地方政府的债务和风险,以及相关改革。
    • 第一节 城投公司与土地金融
      • 本章第一节用实例来解释这种“土地金融”与政府投资模式。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成都“宽窄巷子”说起
      • 工业园区开发:苏州工业园区vs华夏幸福
        • 政府付费使用私营企业开发建设的基础设施(如产业园区),不算什么新鲜事。这种模式叫“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源于海外,不是中国的发明。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
      • 第二节介绍这种模式的弊端之一,即地方政府不断加重的债务负担。与政府债务相关的各项改革中也涉及对官员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改革,
      • 地方债的爆发始于2008—2009年。为应对从美国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我国当时迅速出台“4万亿”计划: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包括汶川地震重建的财政拨款),地方政府投资2.82万亿元。为配合政策落地、帮助地方政府融资,中央也放宽了对地方融资平台和银行信贷的限制。
      • 为政府开发融资:国家开发银行与城投债
        • 城投公司诞生: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和安徽芜湖市合作,把8个城市建设项目捆绑在一起,放入专门创立的城投公司芜湖建投,以该公司为单一借款人向国开行借款10.8亿元。
      • 地方债务与风险
      • 地方债的治理与改革
        • 第一项就是债务置换,从2015年新版《预算法》生效后开始,到2019年基本完成。简单来说,债务置换就是用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替换一部分融资平台公司的银行贷款和城投债。
        • 第二项改革是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厘清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剥离其为政府融资的功能,同时破除政府对其形成的“隐性”担保。
        • 第三项改革是约束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避免大量资金流入融资平台
        • 第四项改革就是问责官员,对过度负债的行为终身追责。
    • 第三节 招商引资中的地方官员
      • 因此第三节将展开分析地方官员在政府投融资过程中的角色和行为。
      • 官员政绩与激励机制
        • 此外,出于政绩考虑,地方官员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常常偏重“看得见”的工程建设,比如城市道路、桥梁、地铁、绿地等,相对忽视“看不见”的工程,比如地下管网。所以每逢暴雨,“看海”的城市就很多。(27)
      • 腐败与反腐败
        • 中管干部,也就是在中组部备案的干部,其任免权在中共中央,中组部在“中管干部”任命上有建议权,一般“中管干部”为副部级以上。
        • 两类腐败
        • 第一类是“掠夺式”腐败,比如对私营企业敲诈勒索、向老百姓索贿、盗用挪用公款等,这类腐败对经济增长和产权保护极其有害。
        • 第二类腐败是“官商勾连共同发财式”腐败。比如官员利用职权把项目批给关系户企业,而企业不仅要完成项目、为官员贡献政绩,也要在私下给官员很多好处。这类腐败发生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而相关投资和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短期增长,所以腐败在一段时期内可以和经济增长并存。
          • 其一,长期偏重投资导致经济结构扭曲,资本收入占比高而劳动收入占比低,老百姓收入和消费增长速度偏慢。第七章会讨论这种扭曲
          • 其二,扭曲投资和信贷资源配置,把大量资金浪费在效益不高的关系户项目上,推升债务负担和风险。第六章会讨论这种风险。
          • 其三,权钱交易扩大了贫富差距。第五章会分析不平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其四,地方上可能形成利益集团,不仅可能限制市场竞争,也可能破坏政治生态,出现大面积的“塌方式腐败”。
    • 结语
    • 扩展阅读
  • 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 本章前两节是两个行业案例:液晶显示和光伏。叙述的切入点依然是地方政府投融资。读者可以再次看到地方融资平台或城投公司、招商引资竞争、土地金融等,只不过这一次的投资对象不是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而是具体的工业企业。
    • 第三节介绍近些年兴起的政府产业投资基金,这种基金不仅是一种新的招商引资方式和产业政策工具,也是一种以市场化方式使用财政资金的探索。
    • 第一节 京东方与政府投资
      • 京东方和政府投资的故事
      • 经济启示
      • 地方政府竞争
    • 第二节 光伏发展与政府补贴
      • 光伏产业的故事
      • 经济启示
      • 地方政府竞争与重复建设
    • 第三节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既是一种招商引资的新方式和新的产业政策工具,也是一种以市场化方式使用财政资金的探索。
      • 私募基金与政府引导基金
        • 私募基金的基本运作方式。出钱的人叫“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以下简称LP),管钱和投资的人叫“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以下简称GP)。LP把钱交给GP投资和运作,同时付给GP两种费用:一种是基本管理费。一般是投资总额的2%,无论亏赚,每年都要交。另一种是绩效提成,行话叫“carry”。若投资赚了钱,GP要先偿还LP的本金和事先约定的基本收益(一般为8%),若还有多余利润,GP可从中提成,一般为20%。
        • 与地方政府投资企业的传统方式相比,产业引导基金或投资基金有三个特点。
          • 第一,大多数引导基金不直接投资企业,而是做LP,把钱交给市场化的私募基金的GP去投资企业。
          • 第二,把政府引导基金交给市场化的基金管理人运作,实质上是借用市场力量去使用财政资金,
          • 第三,大多数引导基金的最终投向都是“战略新兴产业”,比如芯片和新能源汽车,而不允许投向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这有别于基础设施投资中常见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
      • 政府引导基金兴起的制度条件
      • 政府引导基金兴起的金融和产业条件
      • 引导基金的成绩与困难
        • 第一类是财政资金保值增值目标与风险投资可能亏钱之间的矛盾。
        • 第二类困难源自财政资金的地域属性与资本无边界之间的矛盾。
        • 第三类困难源于资本市场。股权投资对市场和资金变化非常敏感,尤其在私募基金领域。
        • 第四类困难是激励机制。私募基金行业收入高,对人才要求也高。
    • 结语
  • 下篇 宏观现象
  •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 这种模式的第一个特点是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优点是可以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缺点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推高了房价和居民债务负担,拉大了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第五章分析这些内容,并介绍土地流转和户籍改革等要素市场的改革。
    • 第一节 房价与居民债务
      • 第一节分析房价和土地供需间的关系,讨论高房价带来的日益沉重的居民债务负担。
    • 第二节 不平衡与要素市场改革
      • 第二节分析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其根源之一在于土地和人口等生产要素流动受限,所以近年来在土地流转和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非常重要。
    •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
      • 第三节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这一现象也和房价以及要素市场改革有关。
    • 结语
    • 扩展阅读
  • 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 第二个特点是招商引资竞争中“重规模、重扩张”,优点是推动了企业成长和快速工业化,缺点是加重了债务负担。企业、地方政府、居民三部门债务互相作用,加大了经济整体的债务和金融风险。第六章分析这些内容,并介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详述“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及“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 第一节 债务与经济衰退
    • 第二节 债台为何高筑:欧美的教训
      • 资金供给与银行管制
        • 金融风险的核心是银行,历次金融危机几乎都伴随着银行危机。简单说来原因有四。(9)
          • )第一,银行规模大、杠杆高。
          • 第二,银行借进来的钱很多是短期的(比如活期存款),但贷出去的钱却大都是长期的(比如企业贷款),这种负债和资产的期限不匹配会带来流动性风险。
          • 第三,银行信贷大都和房地产有关,常常与土地和房产价值一同起落,放大经济波动。
          • 第四,银行风险会传导到其他金融部门。
      • 国际不平衡与国内不平等
      • 实体企业投资需求不足
    • 第三节 中国的债务与风险
      • 债务累积过程简述:2008—2018年
      • 企业债务
      • 银行风险
        • 影子银行:所谓“影子银行”,就是类似银行的信贷业务,却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不受银行监管规则的约束。
          • 若某房地产企业愿意用10%的利息借钱,银行想借,但我国严格限制银行给房企的贷款量,怎么办?银行可以卖给老百姓一个理财产品,利息5%,再把筹来的钱委托给信托公司,让信托公司把钱借给房企。在这笔“银信合作”业务中,发行的理财产品不算银行储蓄,委托给信托公司的投资不算银行贷款,所以这笔“表外业务”就绕开了对银行的监管,是一种“影子银行”业务。
          • 有借钱需求的公司很多,愿意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老百姓也很多,所以“影子银行”风生水起。相关的监管措施效果有限,往往是“按下葫芦起了瓢”。限制了“银信合作”业务,“银证信合作”业务又兴起:银行把钱委托给券商的资管计划,再让券商委托给信托公司把钱借给企业。
    • 第四节 化解债务风险
      • 偿还已有债务
        • 增发货币的方式大概有三类。
          • 第一类是以增发货币来降低利率,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主流做法。
          • 第二类方式是“量化宽松”,即央行增发货币来买入各类资产,把货币注入经济,这是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的主流做法。
          • 第三类增加货币供给的做法是把债务货币化。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去刺激经济,由财政部发债融资,央行直接印钱买过来,无需其他金融机构参与也无需支付利息,这便是所谓“赤字货币化”。
      • 遏制新增债务
        • 遏制土地财政
        • 限制债务增长的另一项根本性措施是资本市场改革,改变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既降低债务负担,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结语
      • 限制债务增长的另一项根本性措施是资本市场改革,改变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既降低债务负担,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产能过剩
        • 第一是生产效率下降。宏观上表现为GDP增速放缓,低于债务增速,所以宏观债务负担加重。微观上表现为地方政府过度投资、不断为一些“僵尸企业”输血,扭曲了资源配置,加重了政府和企业的债务负担。
        • 第二个角度是国际失衡。地方政府重视投资、生产和企业税收,相对忽视消费、民生和居民收入,造成经济结构失衡,分配体制偏向资本,劳动收入偏低,所以消费不足,必须向国外输出剩余产能。
        • 第三个角度是产业升级。因为产能过剩,我国制造业竞争激烈,价格和成本不断降低,不仅冲击了外国的中低端制造业,也冲击了本国同行。
    • 扩展阅读
      • 最近10年,从债务角度反思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好书很多。普林斯顿大学迈恩和芝加哥大学苏非的著作《房债:为什么会出现大衰退,如何避免重蹈覆辙》(2015)是一本关于美国房地产及债务的通俗作品。对一般读者来说,该书可能关注面有些狭窄,细节也过于详尽;但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该书值得细读,可以学习如何从微观数据中清楚地解答重要的宏观问题。英国经济学家特纳的著作《债务和魔鬼:货币、信贷和全球金融体系重建》(2016)是针对债务问题更加全面的通俗作品,思路清楚,文笔流畅,可以结合英国央行前行长金关于银行和金融系统的杰作《金融炼金术的终结:货币、银行与全球经济的未来》(2016)一起阅读,会大有收获。经济史专家图兹的著作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Crises Changed the World(2018)全面而细致地记录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10年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非常精彩。著名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利欧(Dalio)对债务问题有多年的思考和实践,其著作《债务危机:我的应对原则》(2019)不受经济学理论框框的限制,更加简简练直接。
      • 关于中国债务问题有很多讨论和研究,但大多是学术文献或行业报告,全面系统的普及性读物较少。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包尔泰(Armstrong-Taylor)就中国的金融体制和债务写过一本简明通俗的书Debt and Distortion: Risks and Reforms in the ChineseFinancial System(2016),是很好的入门读物。彭博的经济学家欧乐鹰(Orlik)最近出版了一本小书China:theBubble that Never Pops(2020),标题很有趣,“中国,永不破裂的泡沫”。该书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债务危机的前因后果和化解办法。作者坦言,中国经济发展史也是各种“中国崩溃论”的失败史。在别人忙着讥讽“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手忙脚乱时,作者问:馒头为什么越蒸越大?
      • 银行是金融系统的核心,也是金融危机的风暴眼。理解银行的风险需要深入了解其具体业务,这是近些年关于金融危机的研究中最有意思的部分。虽然从宏观角度分析危机也很有意思,但只有深入了解具体业务细节,才能真正对现实的复杂性和吊诡之处产生敬畏之心,避免夸夸其谈。虽然业务内容比较专业,但有两本书写的相对简明,是很好的入门读物。一本是耶鲁大学戈顿的《银行的秘密:现代金融生存启示录》(2011),另一本是英国经济学家米尔恩(Milne)的TheFall of the House of Credit: What Went Wrong inBanking and What Can be Done to Repair the Damage?(2009)。获过奥斯卡奖的电影《大空头》中也有很多金融业务细节,很精彩。本片虽然取材自真人真事,但主人公们其实不是真正从做空金融危机中赚到大钱的人,还差得远。如果想听听这次危机中“大钱”交易的故事,祖克曼的《史上最伟大的交易》(2018)是一部可以当小说看的杰作。
      • 关于我国银行系统的风险和改革,两位参与其中的投行经济学家沃尔特和豪伊写了一本很专业但不难理解的书,《红色资本:中国的非凡崛起和脆弱的金融基础》(2013),值得一读。高盛前总裁、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也参与和见证了我国金融改革,他的回忆录《与中国打交道:亲历一个新经济大国的崛起》(2016)中有很多轶事。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的著作《大行蝶变: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复兴之路》(2012)则从中国银行家的角度回顾和分析了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历程,也值得一读。
  • 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 第三个特点是发展战略“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优点是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扩大了对外贸易,使我国迅速成为制造业强国,缺点是经济结构不平衡。对内,资源向企业部门转移,居民收入和消费占比偏低,不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对外,国内无法消纳的产能向国外输出,加剧了贸易冲突。第七章分析这些内容,并介绍党的十九大重新定义“主要矛盾”后的相关改革,详述“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需要的改革。
    • 第一节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
      • 本章第一节分析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这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直接相关,也影响了对外贸易失衡。
      • 居民高储蓄
        • 目前主流的解释是计划生育、政府民生支出不足、房价上涨三者的共同作用。
      • 居民收入份额低
        • 2020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文章,其中就提到“要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 具体改革措施
          • 第二章介绍了公共支出方面的改革,要求地方政府加大民生支出。
          • 第三章介绍了官员评价体系的改革,要求地方官员重视民生支出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 第五章介绍了要素市场改革,试图提高劳动力收入,降低房价和居民债务负担,以增加消费。
          • 这里再举一例,即国有企业资本划转社保基金的改革。
      • 产能过剩、债务风险、外部失衡
    • 第二节 中美贸易冲突
      • 第二节以中美贸易战为例,讨论中国经济对外国形成的冲击和反弹。在这些大背景下,2020年中央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就业与政治冲击
      • 技术冲击
    • 第三节 再平衡与国内大循环
      • 第三节分析这一格局所需要的条件和相关改革。
      • 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地方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遏制其投资冲动,降低其生产性支出,加大民生支出。这会带来四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 其一,加大民生支出,能改变“重土地、轻人”的城市化模式,让城市“以人为本”,让居民安居乐业,才能降低储蓄和扩大消费。
        • 其二,加大民生支出,可以限制地方政府用于投资的生产性支出。
        • 其三,推进国内大循环要求提升技术,攻克各类“卡脖子”的关键环节。而科技进步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因此地方政府加大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民生支出,正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长远看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 其四,加大民生支出,遏制投资冲动,还可能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发展模式的依赖,限制其利用土地加大杠杆,撬动信贷资源,降低对土地价格的依赖,有利于稳定房价,防止居民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而侵蚀消费
    • 结语
    • 扩展阅读
      • 2019年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美国工厂]]》,讲述了中国企业福耀玻璃在美国开工厂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制造对美国的冲击,也能体会到制造业回流美国的难度。
  • 第八章 总结:政府与经济发展
    • 第一节 地区间竞争
      • 本章第一节总结和提炼本书的主题之一,即地方政府间招商引资的竞争。
    • 第二节 政府的发展与转型
      • 第二节讨论政府能力的建设和角色的转变,总结本书介绍的“生产型政府”的历史作用和局限,也解释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必要性。
    • 第三节 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
      • 第三节总结本书的关键视角:要区分经济发展过程和发展目标。既不要高估发达国家经验的普适性,也不要高估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在未来的适用性。老话说回来,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继续推进改革。
    • 结语
    • 扩展阅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highlights #

  • 📌 再比如有名的苏南、苏北之分:苏州、无锡、常州本和浙江一样同属吴语区,却与讲江淮官话的苏北一道被划进了江苏省。 ^40055543-9-5029-5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