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期间在上海,抽空去了一趟植物园,在北京没有去过北京植物园的人(以后再也去不了了,因为更名为国家植物园),居然先去了上海的,下面是去之前做的一点小功课。
上海植物园的官方网站是链接,但是官网的内容比较陈旧,不如微信公众号。其英文名为 Shanghai Botanical Garden,缩写为 SBG,botanical 源自希腊语 botanikos,意为"与植物相关的"。这个词来自 botane(植物)。botanical garden 直译为"植物的花园",用来指专门收集、培育和研究植物的场所,即植物园。
园区概况
#
上海植物园位于徐汇区西南部,于1974年开始筹建,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为81.86公顷,是一个以植物引种驯化和展示、园艺研究及科普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植物园。上海植物园以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植物园为目标,以“植物保护者、科技创新者、科学传播者、生态维护者、园艺引领者”为使命,致力于以“天蓝、地绿、水清、土净、居佳”为愿景的上海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植物园内的展览区设有植物进化区(包括松柏园、蕨类园、木兰园、牡丹园、杜鹃园、蔷薇园、槭树园、桂花园和竹园等)、盆景园、草药园、展览温室、兰室、环保植物区和绿化示范区等15个专类园。其中,盆景园、展览温室和兰室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植物引种以长江中下游野生植物为主,并为城市绿化收集和筛选大量的园艺品种,目前共收集3500种,7000多个品种。宿根植物、花灌木、凤梨科植物和仙人掌多肉类植物颇具特色。其中,传统名花牡丹、山茶及木兰的种质资源以及围绕上海生态城市建设的园艺技术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近年来,上海植物园每年都举办数个规模较大、主题各异的花展和科普活动,如春季的 “上海(国际)花展”,夏季的“美槿佳荷展”“精灵之约 暗访夜精灵”,秋季的“秋季花展”、“阴生植物展”以及冬季的“酢浆草展”、“年宵花展”,同时配备以特色的“园艺大讲堂”和“园艺沙龙”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植物园的花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成为推动行业交流和发展的优秀平台,为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学传播工作结合植物园资源的特点,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内容上,已从科学原理延伸至实际应用;形式上,已从静态的文字展示拓展至参与性强的互动体验;时间上,已从常规的日间活动延伸至夜间探险;地点上,已从植物园内扩展至学校、社区,从上海市内扩展至国内其他地区。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上海植物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上海植物园已成为一个真正的植物博物馆。每年都有百万游客在此感受春天的百花烂漫、夏日的荷风送爽、秋天的菊花傲霜、冬日的梅花凌寒。
草药园
#
上海植物园作为徐汇区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的主要承担单位,一直致力于面向公众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草药园位于上海植物园东南部,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占地面积2公顷。经过2012年景观改造后的草药园以岩石园为主题格局,对游览路线、山水格局进行了重新布置,通过各种景观小品的调整,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景观有机融合,园内的李时珍雕像、古朴的茅草亭凸现了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感,同时园内山石堆砌,形成假山及高度不等的药草种植区。山下,一潭水池与山石构造交相辉映,形成一派自然山水景观,较为完整地还原了中草药在自然界中的生长环境。高低错落的药用植物配置结合铺设的石子路给人以在岩石峭壁间寻找草药的特殊体验。
草药园作为科学研究、交流学习、教学实践及健康科普旅游的专业平台,数十年来培养了大量专业性人才,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2018年以来,一直致力于药用植物收集和精细化养护的上海植物园草药园将园内的特色药用植物在原有四百多种的基础上,增加到九百余种,为了便于科普教育宣传,特别增加了芳香类及药食同源植物的收集和展示,目前收集此类植物含品种200多种,更加丰富了草药园药用植物的展示,也使草药园在景观和功能上给予游客更好的体验。
展览温室一
#
为了保存、培育、展示热带及亚热带植物,上海植物园从1998年开始建设展览温室。经过不懈努力,这座集人工调控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空气循环系统为一体的大型展览温室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上海植物园展览温室是一个多斜面、全玻璃幕墙的大型空间建筑,高达32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外形好似一座宝塔,东西两侧缘中间的顶部各高耸起一个“塔刹”。温室的白色骨架、屋面承重构件和侧墙都采用了特种的轻质、高强、耐腐蚀、防锈的铝镁钛合金,结构轻盈又能满足强度要求,成为国内选用新材料自主设计施工的第一个建筑。温室内部的“自动环境控制系统”为温室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保障了来自于我国云南、海南或海外的热带植物得以在此生存,也为游客提供了解热带植物的窗口。
上海植物园展览温室内有热带雨林和室内花园两大主题,展示世界各地热带植物3500余种。热带雨林展区展示了东南亚沟谷雨林类型,大部分植物来自于我国西双版纳和海南,且把热带雨林几大重要特征——绞杀现象、大板根、老茎生花等融合交汇成景点。各景点交相呼应,穿插渗透,融为一体,造就一个逼真的雨林景观缩影,形成展览温室中最为壮观的绿色舞台。展览出的植物神奇多样,包括大家耳熟能详且“身型”高大的菩提树;东南亚热带雨林中自然高度最高的树种望天树;大板根植物四数木;老茎生花植物木瓜榕、对叶榕;各种附生植物如卡特兰、石斛;有剧毒的见血封喉等等。室内花园区设计展出四季变换的热带风光主题,包括姿态美丽的棕榈科植物分区和丰富多彩的热带果树分区。热带果树分区展示热带果树40余种,包括番木瓜、香蕉、可可、咖啡和能改变味觉的神秘果等。
上海植物园展览温室从建筑风格、室内设施和展出内容等方面均可与世界各国著名的展览温室媲美,神奇的植物,优美的景观,齐全的科普设施及特色的植物文化,使您在欣赏自然造化的同时,领略浓郁的民族风情。展览温室已成为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的植物科学和植物文化展示中心。
展览温室二
#
上海植物园展览温室(二)于2013年改建,2014年初落成并对外开放。展览温室(二)由4座温室及一个连廊组成,总面积750平方米。另有室外草坪花园,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该温室内展示了热带水生植物、特殊热带雨林植物、食虫植物、多肉植物以及蕨类植物、兰科植物等共计约500余种,具有极高的丰富度和观赏性。
展览温室(二)以不同的植物为主题,分为五个展示区域。
一区:奇花异果植物区,以热带睡莲为展示中心区域,四周种植了多种热带特色观赏植物,如:叶片最大的象耳芋、果香四溢的番石榴、带着白色锦斑的龟背竹、世界上最矮的香蕉品种——矮腿蕉、叶片会动的含羞树等等珍奇、有趣的植物。
二区:多肉植物区,展示了原产于世界各地的多肉植物,如:带刺的仙人掌,萌萌的生石花,粉嫩的景天科植物,还有高大威武的芦荟属植物,长相奇特的龟甲龙等等,很好体现了多肉植物的多样性。
三区:中心展示区,则以定期举办不同风格的专题展览为主要功能,展示特色、稀有的植物。平日里以蕨类植物、兰科植物、天南星科植物等阴生植物为展示主体,以立体绿柱和绿墙为主要布置形式,引导游客在绿色的海洋中的观赏、休憩。
连廊部分的食虫植物区,以7米长的异形雨林缸为焦点,缸内常年展示有大量的食虫植物,如:猪笼草、瓶子草、茅膏菜、捕蝇草、捕虫堇等5大类群,还会不定期展示土瓶草、太阳瓶子草、狸藻等特色食虫植物。此外,作为“配角”的蚁巢木和各色苔藓,也值得游客细细品味。
六角温室为热带珍稀濒危植物区,以兰科植物为主题,共展示珍稀濒危植物200余种。其中所展示的兰科植物均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或以上级别。有叶片最长的领带兰、有与蚂蚁共生的开曼香蕉兰、有花如云燕的飞燕兰等等。更有孑遗植物桫椤,体型庞大的观音座莲蕨、造型奇特的鹿角蕨等各色珍稀濒危植物,供游人观赏。
黄母祠
#
黄母祠始建于1991年,为纪念先贤黄道婆而设,是上海植物园内唯一一处历史名人纪念馆。黄母祠占地209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46平方米。黄母祠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植物园的科普内涵,也展示了典雅的造园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道婆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手工棉纺织技术革新家,生于上海乌泥泾(今徐汇华泾镇),南宋末漂泊到海南崖州,于元朝元贞年间回到家乡,将三十余年在黎族习得的棉纺织技术,传授给家乡百姓,并结合上海和江南纺织技术进行革新,创新出一整套捍、弹、纺、织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纺纱效率。黄道婆革新的三锭纺车比西方领先五百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车,广传于大江南北,改变了元、明两代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极大地发展了区域经济。到明代,松江府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也一跃成为中国著名的棉花种植基地、全国棉布业纺织中心。后来,我国的手工棉纺织品进一步传到亚洲、欧洲、美国等世界各国。所以,黄道婆不仅是汉黎民族交往的使者,也是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交流、融合、对话的使者。
黄道婆对棉纺技术的革新不仅极大的带动了长三角区域棉纺织业的发展,还广泛的带动了与纺织业相关的其他众多产业的蓬勃发展,如沙船业等。沙船对近代上海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990年,沙船与白玉兰同时被定为上海市的“市标”。
元大德十一年,黄道婆逝世后,当地乡民感恩她为家乡带来的恩泽及大义,尊其为“先棉”、“黄母”,并为她立祠,相传农历四月初六是黄道婆的生日,每年乌泥泾镇方圆几十里的村妇们都会自觉地到黄母祠来感恩和祈福。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纪念邮票中,黄道婆以元代女纺织技术专家的身份出现在第4枚邮票上,也是第一位展现在新中国邮票上的古代女科学家。1989年,“黄道婆立像”再次出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第六组银币”中。七百多年来,黄道婆祠虽立毁多次,由于家乡人民对她的敬仰,黄道婆祠总能在事后得到修复或重建。新中国成立后,该祠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上海植物园时,祠址被划进植物园内。1991年12月,上海市文管委、市园林局将黄母祠原址翻建为黄道婆纪念堂,开“先棉圃”,建“仰黄亭”、“上智舫”,以弘扬其大义和贡献。
一百年的梦想,半个世纪的底蕴,八百年孝义传承之地,上海植物园!讲述上海的故事,隽美创新!It’s fashion!
盆景园
#
盆景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盆景是园艺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精品之一, 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是活着的艺术品,是人类珍贵的物质和文化遗产。
上海植物园盆景园历史悠久,其前身龙华苗圃始建于1954年,早在1974年上海植物园成立之前就承担了收集、培养盆景和苗木的工作。盆景园历经多次改、扩建,目前占地4公顷,园内汇集了以海派盆景为代表的盆景精品数千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国家级公立盆景专类园。
上海植物园盆景园是五大盆景传统流派中最年轻的一支——海派盆景的发源地,并以“师法自然,苍古如画”为艺术特色享誉海内外。园内盆景博物馆是我国首家以“盆景”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1996年首次对公众开放,2018年重建后再次对外开放。馆内通过图片、实物、书籍等形式介绍了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各地流派的艺术特点,着重介绍了海派盆景形成发展的轨迹,珍藏了盆景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盆景园树木葱茏,奇花烂漫,山水相映,亭廊交辉,构成精致美丽的江南庭院园林风格,与盆景交相映衬,漫步其中,能够体验到精致的江南文化。园内展出的《松鹤延年》、《百步云梯》、《苍松迎客》等珍贵盆景,为中国盆景艺术之瑰宝。园内的树木盆景种类达近百种,山石盆景风格多样,在国内外园艺展中,屡获殊荣,蜚声海内外。盆景园自开园以来,先后接待过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前国防部长张爱萍等无数贵宾,并获得了他们的肯定与好评。
多年来,园内盆景工作者不断创作,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努力将盆景佳作推陈出新,并成功被评为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植物园盆景园在盆景工作者的精心创作和悉心呵护下,将盆景这一古老的艺术不断传承、弘扬和发展,海派盆景作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正在向全世界展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软实力。
兰室
#
上海植物园兰室,位于园区中央,盆景园南侧,始建于1965年,原占地418平方米,2000年扩建后占地超过1公顷,是一座具有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赏兰、养兰之所。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上海植物园的兰花收集便有了长足发展,同时还凝聚着中日和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情谊。
周恩来总理曾经将“寰球荷鼎”作为礼物送给中国人民的日本老朋友松村谦三,松村谦三逝世后,其长子松村正直将已在中国失传的“寰球荷鼎”作为回礼,送回了中国。目前兰室也有松村家族赠送的兰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曾专门为兰室题写了室名,并向上海植物园赠送了朱氏新梅、虎头兰等22盆珍稀兰花。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和日本友好人士也赠送了一大批弥足珍贵的兰花。
兰室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盆栽式展示区、自然式展示区、庭院式展示区。并首次设立了兰花展览温室,为兰花营造原始的生态环境,目前兰室中有近300个品种的兰花,。为提高游园体验,还专门设立了赏兰、咏兰、宣讲养兰技术的活动场所,使兰室同时具备兰花展览和普及兰文化的多种功能,使中国的兰花进一步得到人们的熟悉和赞扬。
走进兰室,小桥流水,白墙青瓦,假山、水池、水溪、瀑布、小桥等,一步一景,营造出高雅、别致的江南园林景观,为游客提供一个绝佳的休憩场所。
竹园
#
位于植物园中南部,北临棕榈区、西临桂花园、南面靠平福路绿地、东接环保区,占地3.2万平方米。竹园种植竹亚科8属100余种5万余枝(丛)竹类植物,竹为园内造景材料,以毛竹属竹类品种为主,每个品种分块种植。园内广泛收集了全国及世界各地的竹子种类和品种,是研究竹类分类、起源及进化的重要基地。园中种植孝顺竹、刚竹、早园竹、鸟哺鸡竹、金镶玉竹、紫竹等百余种竹类。园内有座仿傣家的竹楼架于溪水之上,为钢管仿竹结构,面积64平方米。竹楼凌空,环顾四周修竹清风,令人心旷神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