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ll Categories  >  Books  >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我的评分: 5/5

  • 一般看书跳过序言,可能读完后回头看一看,但是这本书的序言第一篇是[[郑也夫]]所作,很久之前读过他关于消费的文字。读完序言确实激起了我阅读本书的兴趣。
  • 全书篇幅不长,阅读的难度可能刚好适合我,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幸感受到了心流状态。一直对冥想和瑜伽很有兴趣但是没有规律坚持,这本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专注当下的意义。
  • 人人都希望追求幸福,少一点工作,多一点闲暇时光。这本书告诉我们,幸福不是一个终极结果,而是专注当下的副产品。相信每个人都体验过,长假中沉迷电视酒精游戏带来的虚无感。这本书告诉我们,有意义的闲暇也是需要专注。更高复杂性的休闲才是真正的休闲。
  • 每个人都可以在各种情境下刻意创造自己的心流体验,去追求专注当下的幸福。

Outline🔗

  • 序一 自造内心秩序之途 20170730 [[郑也夫]]
    • 幸福源自内心的秩序
    • 负熵与精神熵
    • 自寻目标的时代
    • 心流与庖丁解牛
    • 机器人驱赶我们去游戏
    • 书名回归原著
      • [[刘苏里]]
  • 序二 心流人生:一曲冰与火之歌
  • 序三 胜利者一无所获 [[阳志平]]
  • 序四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万维钢]]
  • 序五 听见喜悦的声音 余德慧
  • 序六 快乐需要用心学习
  • 第一章 心流,快乐的源泉
    • 何时最幸福?
      •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一书的序言里说得好:“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 最优体验
      • 幸福的代名词
        •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 领航幸福之旅:介绍了本书的结构
    • 人类不满的根源
      • 宇宙的混沌
        • 霍姆斯说:“宇宙既不敌视我们,也不友善。它只是全然漠不关心。”
        •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当然,我们还得为求生而学习掌控外在环境,但这一点也不能提升个人的快乐,或减少世界给我们的混沌感。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
      • 无止境的欲望
    • 文化编织的神话
      • 反思生命真义
      • 因应之道
    • 善用自己的体验
      • 做自己的主人
      • 放任的争议
      • 不以社会赏罚为念
        •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曾说:“人害怕的其实是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而非事物本身。”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也曾写道:“外界事物令你痛苦并不是因为它们打扰你,而是肇因于你对它们的判断,而你有能力立刻消弭那种判断。”
    • 释放内在的生命
      • [[弗洛伊德]]曾指出,“本我”与“超我”是争夺心灵控制权的两大暴君,前者是基因的奴隶,后者则与社会沆瀣一气,两者都算是“外界”。与它们相对的是“自我”,代表一个人在现实环境中真正的需要。
      • 东方的智慧
        • 印度瑜伽、中国道教及佛教禅宗,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以从生物或社会的命定论下解脱意识为宗旨。
        • 为什么毫无进展:首先,解放意识的知识或智慧不能累积,不能浓缩成一个秘诀,也不能背诵下来重复使用。其次,控制意识的知识在文化背景改变时,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 培养独立意识
        •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指出:如果基督在中世纪重回人间,宣扬他那套自由的论调,他一定会被那帮打着他的旗号而在俗世掌权的教会领袖再度送上十字架。
        • 控制意识才能控制体验的品质,任何在这方面最起码的进步都足以提升生活的品质,使生活更快乐、更有意义。在设法改善体验品质之前,有必要对意识的运作方式以及体验的真正意义做个回顾。
  • 第二章 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 意识的内涵
      • 反映人生的镜子
        • 建构于资讯理论之上的现象学模式
        • 简单地说,它是某些我们能感觉到,而且有能力引导其方向的事件,诸如情绪、感觉、思想、企图等。
      • 资讯的转换站
        • 我们通常将意识化资讯为秩序的那股力量称为“意图”。当一个人自觉想要某件东西,或想要完成某件事时,意图就会浮现出来
        • 意识可以遵循不同的目标与意图发展,每个人都拥有控制主观现实的自由。
    • 意识的极限
      • 意识处理资讯的能力相当惊人
      • 意识使用率决定生活品质
        • 无论如何,每个人能经历的事情就这么多,所以准许哪些资讯进入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实际上,这就决定了生活的内涵与品质。
    • 注意力:无价的资源
      • 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能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

      • 不同的成功人生
      • 注意力的探照灯
        • 由于注意力除了决定某些事物能否进入意识外,还要带动其他心灵活动——回忆、思考、感觉、做决定,所以应该把注意力视为一种“精神能量”。它是完成工作不可或缺的能量,在工作中会耗损。我们通过这种能量的应用,创造自我;也通过应用的方式,塑造记忆、思想和感觉。注意力是一种受我们控制、随我们使用的能量变化而改变,也是改善体验品质的最重要的工具。
    • 关于自我
      • 注意力与自我的相互塑造
    • 内在失序
      • 内在失序——也就是资讯跟既定的意图发生冲突,或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是对意识极为不利的影响力。
      • 胡里欧的破轮胎
      • 要命的精神熵
        • 每当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就会发生内在失序的现象,也可称之为“精神熵”(psychicentropy),它会导致自我解体,使效率大打折扣。这种状况若持续过久,对自我将造成严重的损害,使自我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实现任何目标。
      • 撞球理论
        • 外在事件进入意识时纯属资讯,不一定具有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必须由自我根据本身的利害关系,对这些素材加以阐释,才能决定它是否有害。
    • 意识井然有序
      • 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当发觉收到的资讯与目标亲和,精神能量就会源源不断,没有担心的必要,也无须猜疑自己的能力。
      • 流动的最优体验
    • 自我的成长
      • 独特性与复杂性的完美整合
      • 全情投入的乐趣
        • 自我在体验心流后会变得复杂。有趣的是,我们只有在不掺杂其他动机,只为行动而行动时,才能学会做一个比原来的自己更复杂的人。选定一个目标,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不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乐趣无穷。
  • 第三章 心流的构成要素
    • 改善生活品质的主要策略有两种:一是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二是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
    • 幸福的假象
      • 有钱一定快乐吗?与其为如何赚100万或结交有权有势的朋友而烦恼,不如把心思放在使日常生活更和谐充实上,这才是一条比追求象征物更直接的道路。
    • 享乐与乐趣
      • 享乐虽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

      • 享乐转瞬即逝,乐趣回味无穷
        • 享乐无须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运用高度的注意力
      • 在体验中享受乐趣
    • 构成心流体验的要素
      • 8个要素:首先,这种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时。其次,我们必须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第三和第四,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第五,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第六,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第七,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第八,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这些元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仅是感觉它的存在就已值回“票价”了。
      • 具挑战性的活动
        • “活动”不一定是指体能方面,而所谓“技巧”也不一定与体能无关。
        • 敌人也是好帮手
          • 在健全的文化中,生产性的工作与日常生活必需的例行公事同样能令人满足。实际上,本书的一大目标就是发掘各种方法,以便把例行的细节转变成具有个人意义的游戏,导向最优体验。诸如修剪草坪或在牙医诊所候诊,只要能赋予它新的目标、规则及其他乐趣元素,它们也可以变得乐趣盎然。
        • 化无聊为乐趣
        • 挑战与技巧的黄金比例
      • 知行合一
      • 明确目标与即时回馈
        • 目标主导回馈:除非一个人学着去确立目标,辨认与评估回馈,否则无法从任何活动中发掘乐趣。
        • 回馈因人而异
      • 全神贯注
      • 掌控自如
        • 冒险专家的乐趣并非来自危险本身,而是来自他们使危险降至最低的能力。真正令他们乐此不疲的,不是追逐危险的病态悚栗,而是一种有办法控制潜在危险的感觉。
        • 危险是心流的契机
          • 真正给人带来乐趣的并不是控制本身,而是在艰难状况下行使控制权的感觉。除非放弃生活常规所提供的保护,否则不可能体会到控制的感觉。只有在个人力量能左右结果时,才能确知自己握有控制权。
        • 心流会上瘾
          • 产生心流的活动就有可能导致负面的效果:虽然它还能创造心灵的秩序,提升生活的品质,但由于上瘾,自我便沦为某种特定秩序的俘虏,不愿再去适应生活中的暧昧和模糊。
      • 浑然忘我
        • 与大我合一:自我意识消失,并不代表自我随之消失,甚至意识依然存在,只不过它不再感觉到自我而已
        • 超越自我
    • 目标不假外求
      • 从被迫的体验中顿悟
      • 没有绝对的好
        • 心流体验跟世间所有的事一样,不可能绝对的好。它的好在于它具有使人生更丰富、更紧凑、更有意义的潜力,在于它能加强自我的力量与复杂性。但心流的结果是好是坏,必须应用较广泛的社会标准加以讨论与评估。
  • 第四章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 心流活动
      • 从事心理研究的法国人类学家凯洛瓦把游戏(他把这个词广义地界定为任何形式不拘,只要能带来乐趣的活动)按照体验效果,分为四大类。“竞争”包括以比赛争雄为主的一切游戏,体育活动大多属于这个范畴;“投机”即赌博,掷色子与宾果游戏均属此类;“眩晕”类活动会搅乱正常的知觉,使意识发生改变,例如骑旋转木马或高空跳水等;“模仿”则创造另一种现实,舞蹈、戏剧及一般艺术皆属此类。
      •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所有心流活动,不论涉及竞争、投机还是其他形式的体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简单地说,它把自我变得更复杂,自我因而成长,这就是心流活动的关键。
      • 心流体验图
      • 成长的源泉
      • 宗教的幽远乐趣
    • 心流与社会文化
      • 文化相对论
        • 如果我们肯定最优体验是每个人的最终目标,每个社会体系都可以对精神熵加以评估;衡量失序现象时,凭借的不是其他信念体系的理想秩序,而是根据社会成员自行确定的目标。首先,我们可以说,一个社会比另一个社会“好”,因为有较多的社会成员能拥有与他们的目标相契合的体验;其次,则强调这些体验应该尽可能帮助更多人培养更复杂的技巧,使他们实现自我的成长。
      • 原始部落的文化差异
      • 重建新意义
        • 美国杰斐逊总统和中国毛泽东主席都相信,每一代人为了主动参与控制他们生活的政治体系,都必须发起一场革命。
      • 文化无所不包
      • 乐趣未必止于至善
      • 盖洛普民意调查
      • 闲暇不等于乐趣
        • 这个事实向我们揭示了最优体验的第二个条件:一个人重组意识达到心流的能力。有些人不论到哪里,都能自得其乐;有些人即使美景当前,仍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除了外在条件(亦即心流活动本身的构造),我们也应该把促成心流的内在状况列入考虑之内
    • 自得其乐的性格
      • 享受快乐的心理障碍
      • 追求乐趣的阻力
        • “失范”原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特指行为规范被扰乱的社会状况。当什么可以或不可以做已混淆不清时,人的行为举止就变得反复无常、没有意义,靠社会规则建立意识秩序的人就会感到焦虑。失范的现象会在经济崩溃或本土文化遭受外来文化摧毁时出现;当经济急速繁荣、注重勤俭的旧的价值观被推翻时,也可能发生。
        • 疏离在很多方面恰巧相反,它是一种人们被社会体制逼迫而采取与本来目标相悖行动的状况。一名工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在生产线上重复千百遍单调无聊的动作,这时就很可能产生疏离感。当社会陷于失范状态时,一件事情是否值得投注精神能量就变得不清不楚,很难产生心流;当社会为疏离所苦时,问题则出在个人没有办法把精神能量投注于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标上。
      • 快乐是遗传的还是习得的?
      • 家庭环境的影响
        • 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五个特点: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回馈都毫不含糊。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巴望他们将来念一所好大学,或找一份高薪的工作。第三是“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得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第四是“投入”,亦即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最后是“挑战”,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 做在困顿中体验快乐
  • 第五章 感官之乐
    • 人值多少钱
    • ”动“的乐趣
      • 有些学者创造了一种心理疾病的名称——“伊卡洛斯情结”,用来描述这种摆脱地心引力的欲望。其实,所有企图把乐趣解释为“对抗受抑焦虑的防卫机制”的论调,同样造成误导。当然,所有具有意义的行动,都可视为对抗混沌的一种自卫。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把能带来乐趣的行动当作健康的迹象,而非病态。
      • 步行可以乐无穷:乐趣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
      • 舞蹈,身体的表达
    • 爱到最高点
    • 控制的最高境界
    • 视觉之乐
    • 聆听喜乐的乐音
    • 美食之乐
  • 第六章 思维之乐
    • 身体与心灵相辅相成
    • 记忆:科学之母
    • 思维游戏
    • 文字的游戏
    • 挖掘历史宝藏
    • 科学的兴味
    • 哲学的乐趣
      • 业余、专精存乎一心
    • 业余与专业
  • 第七章 工作之乐
    • 工作的乐趣
    • 像玩游戏一样去工作
    • 工作与休闲
    • 如何有效使用闲暇时间
  • 第八章 人际之乐
    • 微妙的人际关系
    • 寂寞之苦
      • 独处的体验为何如此受到否定?最根本的答案是:内在维持心灵的秩序十分困难。我们往往需要外在的目标、外来的刺激、外来的回馈,帮助我们控制注意力的方向。如果缺乏外来的力量,注意力就开始游荡,思路也变得混乱——也就是第二章谈到的“精神熵”的状态。
      • 孤独的解药
        • 解除孤单痛苦的极端手段包括:服药或一些无法自制的行为,例如不断打扫房屋或强迫性行为等。
        • 性也常是用外在秩序控制思想的手段,一种逃避孤单的消磨时间的方法。
        • 类似的情况也适用于其他乍看似乎与愉悦背道而驰的活动:如自虐行为、冒险、赌博。这些一般人用来伤害或恐吓自己的方法,并不需要太多技巧,但它们能给人一种控制的快感,因为痛苦往往比茫然无依、被混沌蚕食心灵好过。不论在肉体还是情绪上伤害自己,都可以确保注意力集中在一件虽然痛苦,但至少控制得住的事情上——因为造成痛苦的是我们自己。
      • 人生的考验
      • 学习独处
        • 在成长的同时享受人生,就是从人生必然会出现的精神熵现象中,创造更高的秩序形式。换言之,不要把新挑战看成需要压抑或逃避的东西,而是一个学习和改善技巧的机会。肉体的精力随年龄渐长而衰退,这代表我们应该把精力从操控外在世界的野心,转向对内心的真相做更深入的探讨;这也代表我们终于有时间读普鲁斯特的小说、学下棋、种兰花、帮助邻居——如果我们觉得这些事情值得追求的话。除非早已养成善用独处光阴的习惯,否则这些事情都是非常困难的。
    • 驯服孤独
      • 现代“梭罗”
      • 甲板上的鸡蛋:独自航行的水手排遣孤独的例子
    • 天伦之乐
      • 很多成功的人都同意艾柯卡的话:“我有成功的事业,但跟我的家庭比起来,事业实在是无足轻重。”
      • 婚姻是妥协的开始
      • 为情感而厮守
      • 环境决定婚姻制度
      • 忠于最初的承诺
      • 共享目标
      • 发掘新挑战
      • 青少年问题多多
      • 家是感情的避风港
    • 朋友之乐
      • 培根写道:“最可怕的孤独就是没有真诚的友谊。”
      • 寻求同侪认同
        • 与同侪为伴的经验跟所有其他活动一样,可分成不同的层次:最低的层次最简单,但只是暂时摒除混沌、制造快乐的一种方法;最高层次则能带来高度的乐趣与成长。
      • 真友谊
        • 要说明一般人所用的技巧,最好先把它分成两类:实用性和表达性。实用性技巧适用于有效地适应环境,它是基本的求生工具,读书、写字以及科技社会的专业知识都属于此类。不懂得如何达到心流的人,通常都把实用性的事务当作一种外在的体验——因为这种事不能反映他们自己的抉择,而是外界强加给他们的要求。表达性技巧指的是,试图把主观体验呈现在外的行动,例如唱一首能表达心情的歌曲,把情绪转变成舞蹈,画成一幅画,或说一则喜欢的笑话,打几局保龄球等。表达性的活动使我们觉得触及真正的自我。一个只活在实用性行动之中,不能体验表达性心流的人,最后就变得跟科幻小说里只会模仿人类行为的外星机器人一样呆板。
        • 但人生到了后期,友谊就很少出于偶然:它跟工作或家庭一样,必须努力培养。
      • 神秘的冒险
    • 胸怀大我
      • 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世界
      • 个人意识必须先改变,社会改革才会产生。一个年轻人问历史学家卡莱尔,他将如何改变这世界,卡莱尔答道:“改变你自己,这样世上就少了一个恶棍。”他的忠告至今仍然适用。企图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却不先学习控制自己生活的人,到头来往往把世界搞得更糟。
  • 第九章 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
    • 扭转悲剧
      • 苦难是人生的契机
      • 目盲心不盲
      • 流浪汉的告白
    • 纾解压力
      • 在分析压力下的适应能力之前,先要谈谈三种不同的支持来源。第一种是外来的助力,尤其是社会给予的支持。例如,罹患重病时,若有完善的社会保险和挚爱的家人在旁照顾,情况就会缓和许多。第二种是个人的心理资源,包括智能、教育水准以及其他相关的人格因素。比方说,对于内向的人而言,搬家到另一个城市、结交新朋友构成的压力,比外向的人更大。最后一种资源则是一个人对付压力的策略。
      • 40岁失业
      • 勇气是应变的开始
    • 化腐朽为神奇
      • 有的进化观认为,复杂的生命形式依靠从精神熵中汲取能量而生存——把废物重新加以利用,改造成有结构的秩序。曾获诺贝尔奖的化学家普利高津,把控制随机运动中,原来会散失掉能量的物理系统,称作“耗散结构”。
      • 不如意事常八九
      • 适应技巧随年龄增长
      • 化危机为转机
        • 第一,不自觉的自我肯定。
        • 第二,注意力集中于外界。
        • 第三,找寻新出路。
      • 俯拾皆是的契机
    • 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
      • 确立目标
      • 全神贯注
      • 避免过于自我
      • 从当前体验中寻求乐趣
  •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
    • 何谓意义?
      • 目标本身通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由目标,集中注意力,投入一种实际可行而充满乐趣的活动。
      • 拿破仑与特蕾莎修女
    • 培养方向感
      • 文化三阶段
        • 按照定义来说,每种文化都自有一套意义体系,帮助个人规划目标的方向。比方说,索罗金把西方文明分为三大类型。他认为,2500年来,这三种类型不断交替出现,有时能持续数百年,有时仅数十年。他称之为文化的“知觉”、“观念”与“理想”三个阶段,他试图演绎,每个阶段都用不同的优先顺序,证明一套存在的目标。
      • 知觉、观念文化的差异
      • 三者各有利弊
      • 建立复杂意义
    • 下定决心
      • 目标决定努力方向
      • 认识你自己
      • 剔除旁枝目标
      • 行动、反省相辅相成
        • 对经验进行独立反省,实际评估各种选择机会及其效果,一直被视为追求美好人生的最佳途径。
    • 重获内心和谐
      • 但动物中除了人以外,都不会自作自受,它们的进化程度还不足以感受沮丧和绝望,只要没有外来的冲突干扰,它们就能保持和谐,体验到人类称为心流的那种圆满。
      • 快乐的野蛮人?
        • 我们的灵魂骚动不已,正是被无限的机会和臻至完美的可能性永远开放所赐。在德国文学家歌德笔下,象征现代人原型的浮士德与魔鬼的交易,充分呈现了这种两难境地:浮士德得到了知识与权力,付出的代价却是灵魂的纷扰难安。
      • 重获清明之心
    • 一贯的人生主题
      • 撰写人生的脚本
        • 人生主题也有类似的区分:“发现性”人生主题是一个人基于个人经验和选择的自觉,自行撰写行动的脚本;“接受性”人生主题则是按照别人写就的脚本,扮演分配在自己头上的角色,照本宣科。
      • 从另一个角度切入
      • 对痛苦的阐释
      • 绝处逢生
      • 超越前人智慧
      • 从书中获得启发
        •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有秩序的资讯,包括各种行为模式、目标模式如何成功运用于有意义的目标,规范人生的典范等。很多生活陷入混乱的人,得知在他们之前也有人面临类似的问题,就能重燃希望,克服困境。
      • 《神曲》中的中年危机
      • 信仰的力量
      • 进化掌握在我们手中
        • 然而复杂性除了独特化,还要整合。未来一代的任务就是开发心灵的这个层面。过去我们学习把自己跟别人及环境区分开来,现在我们要学习在不丧失辛苦得来的独特性前提下,跟周遭其他个体重新结合。未来最大的希望就寄托在宇宙体系是靠共同法则结合的认知之上,我们把自己的梦想和欲望加诸自然,若不把这个认知列入考虑,一切就没有意义可言。认清人类意志的极限,接受与宇宙合作,而非统治宇宙的角色,我们就会像终于回到家的流浪者,觉得无比轻松。只要个人目标与宇宙心流汇合,意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highlights🔗

  • 📌 米哈里在本书中的全部研讨都是在证明幸福不是人生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921826-3-2712-2785

    • ⏱ 2021-06-17 14:03:17
  • 📌 米哈里这样概括心流的成因和特征。第一,注意力。他说: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921826-3-4212-4362

    • ⏱ 2021-06-17 14:05:29
  • 📌 外界向你提供目标时,往往以某种奖励吸引你追随它。世上大多数奖励的动机是控制你。不做外部目标的奴隶,就要拒绝它们的奖励。拒绝外部奖励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内奖”,即选定你的目标,在追随目标的努力中,获得内心的秩序和成长的乐趣,这就是内奖,就是自我奖励。 ^921826-3-7658-7783

    • ⏱ 2021-06-17 14:10:34
  • 📌 球类运动常常更吸引人,因为比分此起彼伏,那是即时的、高度刺激的回馈。相比之下,游泳似乎显得沉闷,如果每天一次能不枯燥吗?这其实和有些工作相似,必须在过程中为自己设定新的挑战及目标,在迎接挑战中获得成长的乐趣。我本人差不多一天游一次泳。我排遣枯燥、保持兴趣的方法是学习、完善和创造多种泳姿。我会十种游泳姿势:光是仰泳就会反自由泳式、反蛙泳式、反蝶泳式。我游海豚泳双手并拢只用两腿,那才真正像海豚。学习乐器也一样。不持续练习不会提高,持续下去主要不是靠耐心,而是靠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靠持续存在的关注点。 ^921826-3-13017-13270

    • ⏱ 2021-06-17 14:25:15
  • 📌 闲暇必须与游戏结合,复杂的游戏必须经过学习,所以学习游戏就是学习如何应对更多的闲暇。 ^921826-3-14198-14240

    • ⏱ 2021-06-17 14:26:50
  • 📌 精神熵暂时消失的感觉,是产生心流的活动会令人上瘾的一大原因 ^921826-3-14463-14492

    • ⏱ 2021-06-17 14:29:06
  • 📌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921826-10-2798-2854

    • ⏱ 2021-06-17 15:18:19
  • 📌 在这方面,罗曼史跟体育很类似:多数人光说不练,只听人谈论,或旁观谈情高手的高明手法就心满意足。 ^921826-36-1847-1894

    • ⏱ 2021-06-19 23:35:56
  • 📌 凡夫俗子年轻时难免坠入爱河,初次约会、初吻、第一次性经验,都是非同小可的挑战,足够一个年轻人好几周都沉浸于心流之中。但是对很多人而言,这种狂喜的状态一生只有一次,初恋以后所有的感情可能都不再刺激。 ^921826-36-2095-2193

    • ⏱ 2021-06-19 23:36:58
  • 📌 培根就说过,好奇心(所有知识的种子)乃是愉悦的最纯粹形式的反映。 ^921826-41-562-594

    • ⏱ 2021-06-20 00:07:48
  • 📌 这个自相矛盾的模式有什么意义呢?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但结论似乎只有一个:谈起工作,一般人就忽略了理性的证据。他们无视当下的体验品质,一味坚持传统文化对工作根深蒂固的成见。他们认为工作是强加的限制,妨碍他们的自由,必须尽可能地逃避。 ^921826-53-2484-2598

    • ⏱ 2021-06-20 11:51:29
  • 📌 除非一个人能自行控制工作与闲暇,否则注定会感到失望。大多数的工作与休闲活动——尤其是消极接受大众传媒的方式,都不是为使人变得更快乐、更强有力而设计的,它们只是某些人赚钱的工具。一方面,如果我们听任它们得逞,它们就会吸干我们的生命精髓,只剩下一副空壳。另一方面,工作与闲暇正如同人生,可以应我们的需求发挥作用。学会从工作中发掘乐趣,不浪费闲暇的人,会觉得人生越发有价值。布莱特比尔写道:“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懂得善用闲暇的人。” ^921826-54-1247-1468

    • ⏱ 2021-06-20 12:06:52
  • 📌 心流研究一再证实,生活的品质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我们如何体验工作以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关系。 ^921826-55-490-535

    • ⏱ 2021-06-20 12:07:21
  • 📌 这时独来独往的人就变成了“呆子”——英文中“idiot”(呆子)一词源自希腊文,原来的意思就是“独处的人”——一个不能向别人学习的人。 ^921826-56-1532-1599

    • ⏱ 2021-06-20 12:13:33
  • 📌 在分析压力下的适应能力之前,先要谈谈三种不同的支持来源。第一种是外来的助力,尤其是社会给予的支持。例如,罹患重病时,若有完善的社会保险和挚爱的家人在旁照顾,情况就会缓和许多。第二种是个人的心理资源,包括智能、教育水准以及其他相关的人格因素。比方说,对于内向的人而言,搬家到另一个城市、结交新朋友构成的压力,比外向的人更大。最后一种资源则是一个人对付压力的策略。 ^921826-64-928-1108

    • ⏱ 2021-06-20 17:59:41
  • 📌 以个人的观点来看,最终目标只要能为一生的精神能量建立秩序,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 ^921826-67-1443-1483

    • ⏱ 2021-06-20 18:39:38
  • 📌 同样是降熵过程,把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合成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不上把12个水分子和6个二氧化碳分子合成为一个葡萄糖分子,前者只要一把山火就能做到,后者却需要植物来进行。 ^10100589-7rcRusNgi

    • 💭 氧化反应是降熵?
    • ⏱ 2021-06-20 21:15:41
  • 📌 在这方面,罗曼史跟体育很类似:多数人光说不练,只听人谈论,或旁观谈情高手的高明手法就心满意足。 ^10100589-7rbunc9Q6

    • 💭 云玩家
    • ⏱ 2021-06-19 23:36:03
  • 📌 一方面,独处是建立自己的内心系统的必要经历。另一方面,有了自己内心的系统,更能够适应因偶然原因陷入的孤独的处境中。葛兰西、索尔仁尼琴、曼德拉等人的经历就是证明。米哈里说:“一个能记住故事、诗词歌赋、球赛统计数字、化学方程式、数学运算、历史日期、《圣经》章节、名人格言的人,比不懂得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占了更大的便宜。前者的意识不受环境产生的秩序限制,他总有办法自娱,从自己的心灵内涵中寻求意义。尽管别人都需要外来刺激——电视、阅读、谈话或药物——才能保持心灵不陷于混沌,但记忆中储存足够资讯的人却是独立自足的。” ^10100589-7r7QS9fPB

    • 💭 无聊军训,看新闻时如何从自得其乐?背诵诗词是我采用过的办法。
    • ⏱ 2021-06-17 14:12:54
分类: Books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