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就听说这本书,被书名骗了,以为是常见的畅销书之类套路。前几天一篇博客提到这本书,看到了介绍感觉和自己的认知有偏差。遂翻一下看看,原来是类似《理解媒介》的书籍,观点也是一脉相乘。我们塑造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人,作者呼吁人类关注这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显然无法改变,意识到这件事情的存在会让世界变得更好么?可能会的。
- Outline
- 推荐序一 传媒即思维
- 推荐序二 挡不住的“浅薄”
- 序言 看门狗与入房贼:我们遭到了互联网的侵犯
- 1 我变成了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
- 2 我们的大脑如何被改变了
- 3 大脑的工具:技术一直都在塑造着我们的大脑
- 4 我们大脑的力量:从图画的演化说开去
- 5 互联网的超凡魔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
- 6 图书依旧:互联网改变不了的事实
- 7 网民的大脑:被重塑着,被折磨着
- 8 谷歌是上帝还是恶魔
- 9 记忆哪里去了:做互联网的奴隶还是看客
- 10 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
- 后记 计算机的智慧
Highlights
-
今天,科学家们用一句被称为赫布法则的名言来总结神经可塑性的本质:“一起发射信号的细胞会连接到一起。”
-
单凭想象执行的动作引起了大脑的相应变化,也就是说,大脑发生了跟他们的思想相对应的变化。笛卡尔在二元论上可能是错误的,但他认为我们的思想能够对我们的大脑施加物理影响,至少可以让大脑作出物理反应,这一点看来是正确的。从神经学上讲,我们想什么,就会变成什么。
-
换句话说,可塑性并不等于弹性。我们的神经回路不会像橡皮圈那样收缩为以前的状态,而是会尽力保持已经改变了的状态。而且,新的状态并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状态。帕斯库尔·勒奥纳评论说:“可塑性的变化未必代表某一特定方面的行为增益。”可塑性不仅是一种“发展和学习的机制”,还可以是“一种病理原因”
-
尼采用球形打字机打字时的感受是人类智能与文化史上的一个中心主题,对于我们用来读写的工具,或者以别的方式处理信息的其他工具,在我们的头脑影响它们的同时,它们也在影响着我们的头脑。就像地图和机械钟的例子所展示的那样,当智力技术获得普遍应用时,这些技术经常会催生新的思维方式,把以往局限于少数精英群体的思维模式扩展到普通民众中。换言之,每一项智力技术都体现着一种智能伦理,具体化为一套关于人的头脑如何工作或应当如何工作的假设。
-
爱默生在1841年写道:“我很乐意心平气和地翻开人类智力发展史,可是,对于这种透明的精神存在,人们迄今为止能够标记出来的脚步和边界又是什么呢?”
-
最近的大脑研究表明,阅读由表音字母组成的字词时,大脑活跃区显著小于理解速记符号或其他图形符号时的情形。
-
爱默生说过:“所有的伟大人物都在自豪地写作,他们无意去辩解。他们知道,明智的读者最终会出现,而且会对他们满怀感激。”
-
图书未来研究所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堡传播中心下属的一个研究机构,该研究所的本·弗什波夫(Ben Vershbow)说:“书中很快就会出现关于本书的讨论,这些讨论既有现场交谈,也有通过批注形式进行的非同步交流。你将可以看到还有谁在读这本书,并且可以向他们发起对话。”
-
阅读和理解需要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需要进行推论,需要激活已有知识,也需要综合形成思想要点。因此,定向障碍或认知过载可能会干扰阅读、理解的认知活动。”
-
所有工具在开创种种可能性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限制。工具用得越多,工具的形式和功能对我们本身的影响就越大。用
-
基督教牧师兼传媒学者约翰·卡尔金(John Culkin)在1967年说道:“我们塑造工具,然后工具塑造我们。”
-
麦克卢汉的观点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任何一项新技术,或者一项新的进展,需要对所失和所得具有同样的敏感性。我们不应该允许技术的荣耀蒙住内心的双眼,完全无视我们自身某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将陷入麻木状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