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Outline #

  • 前言
  • 01 正确提问的好处和方法
    • 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总有人坚称我们一定要按他们所说的那样去做,因为他们最懂行,最知道我们该穿什么、吃什么、相信什么。可是他们的看法到底有哪些可以笃信不疑呢?你需要发展相关技能,树立正确态度,这样才能自行判断出哪些观点能为我所用,从而形成你自己的观点。
    •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嘈杂、混乱的
    • 专家说得再动听,也无法替我们救急 CZ当然要参考专家的意见,但不是一位,最终综合的是你自己
    • 我们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脑
    •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本书使用的一个术语,它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 要能意识到它们是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
        • 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
        • 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关键问题的强烈渴望。
    •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 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获取的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与它展开互动。
    •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
      • 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断言和信念加以评估。
    •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念。它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我们据此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
      • 批判性思考者拥有的主要价值观 Critical thinker
        • 自主决断
        • 好奇心
        • 谦恭有礼
        • 发自内心地尊重严密的论证
    • 让对话进行下去
      • 一些确保对话能进行下去的技巧
        • (1)不妨问一下“你是不是说……?”确保你完全明白对方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 (2)问一下对方,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让他改变想法。
        • (3)提议大家休息一会儿,这样双方都可借此找出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 (4)问一下对方,为什么他认为你所依赖的证据这么薄弱?
        • (5)尽量弥合分歧。如果你把对方最好的理由拿过来跟你最好的理由放到一起,能不能得出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呢?
        • (6)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者双方都认可的其他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双方谈话中产生分歧的起始点。
        • (7)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他人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你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的目的是虚心学习,不是舌战群英。
        • (8)表情和动作都要表现出谦恭的样子,不要摆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 营造交流的友好氛围
  • 02 干扰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 虽然我们的认知能力无穷无尽,但有一系列的思维习惯却会限制和背叛我们。这些认知偏见经常会左右我们,除非我们约束住它们。CZ 作者比作减速带,我们可能无法完全避开,但是要清楚地意识到减速带的存在
    • 正确提问带给人的不快 CZ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论证被质疑,我猜所有人都不喜欢?
    • 思考过快
    • 刻板印象 Stereotypes CZ 因为刻板印象省力,思考显然是耗能的
    • 这些思维习惯会背叛我们
      • 晕轮效应 halo effect
      • 信念固着
        • 这种对个人信念的过分忠诚正是“确认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的一个重要根源。所谓“确认性偏见”,就是指我们总是倾向于只把那些可以确认我们既有信念的证据当成可靠证据。这样一来,信念固着(belief perseverance)就会导致弱势批判思维。
        • 信念固着的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对自身能力的过分自信。
        • 正如著名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1620年所指出的那样:“当我们改变自己的想法,接受一个更好的观点,我们应为此感到自豪,我们抵制住了诱惑,没有死心塌地去维护自己长期以来的信念。这样一种思想转变应当被视为一种罕见力量的反映。”
      • 可得性启发
        • 所谓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指的是我们反复使用的心理捷径,即只根据我们手边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形成结论。
        • 这种可得性启发和另一个有害的思维习惯紧密相连,那就是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 答非所问 CZ 反过来看,这也是一种逃避的技巧;但是人最终要对自己诚实,对自己逃避毫无意义且有害
    • 自我中心
      • 在我们回顾这些“减速带”的时候,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么多“减速带”的根源都处在同一个位置。我们总是自我陶醉并忠于自己。所谓自我中心(egocentrism),是指与其他人的经历和观点相对照,我们赋予自我世界以中心地位。对我们来说,自己胃里一时半会儿的空空如也,常常要比这个星球上每天有超过35 000人因饥饿而死这个事实显得更加万分火急。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需求排在第一位,世界围着它们转,或者说至少应该围着它们转才好。 CZ 我小时候,下雨天在屋簷下,看着清灰的天空,心里想的就是这些,此时此刻,世界只对我有意义,也只有我本人知道我正在思考什么
      • 所谓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是指如果我们不具备现在所知道的知识,那我们根本就说不清这知识到底是什么。#TBBT 中 Sheldon 和 Penny 的对话 例子
    • 一厢情愿—批判性思维最大的障碍
  • 03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 如果找不准作者、演说者的结论,你就会曲解别人的意图,这样做出的回应也就显得驴唇不对马嘴。CZ 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论证,是回应的第一步
    • 论题的种类
      • 描述性论题 descriptive issues 是指针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 规定性论题是指针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及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 寻找论题
      • 所谓结论,即是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 寻找作者或演说者的结论
    • 发现之旅的几点线索:怎样才能找到结论
      • 线索一:问问论题是什么。
      • 线索二:寻找指示词。
      • 线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
      • 线索四: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
      • 线索五: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 批判性思维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 写作之前先将论题的范围尽量缩小
      • 一步步引导读者得出你的结论
  • 04 理由是什么
    • 只有问一问别人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并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才能公正地判断为什么应该同意它。
    • 所谓“理由”(reasons),就是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信念、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这些陈述是构建结论可信度的基础。
    • 开始质疑的过程
    • 找到理由有提示词来帮忙
    • 理由的类型
    • 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
    •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 批判性思维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 05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 如果每个词都只有一种潜在的含义,而且大家都认同这个含义,那么迅捷有效的交流就更有可能实现。可惜的是,大多数词语都有不止一种含义。
    • 词语的多义性和易混淆性
      • 如果我们当中有人说话总是含糊其辞,这个人并不一定就做了什么错事或亏心事。事实上,有很多文献,比如美国的《宪法》,都是有意要显得模棱两可,这样这份文献才能与时俱进,其中的关键词如“自由”“携带武器”的不同含义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
    • 找准关键词和短语
    • 检查有没有歧义
    •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 判定歧义
    • 语境与歧义
    •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 歧义、定义和字典
    • 歧义与附加感情色彩的语言
    • 谁想说服你,谁就要负责解释清楚
    • 歧义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 要时刻警惕歧义
  • 06 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
    • 在所有的论证中,都有一些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特定想法,但通常情况下他们却不会明说出来。就好像你眼看着魔术师把手帕放进了帽子里,出来的却是一只兔子,而你压根儿就不知道魔术师暗地里到底玩的什么把戏。
    • 假设的特征
      • 1.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大多情况下如此);2.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3.对决定结论有较大的影响;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 到哪儿去找假设
      • 在论证中,你也要找到那些暗藏的把戏。实际上,这些把戏就是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或信念。我们把这些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称为假设(assumptions)。要全面理解一个论证,你就得找出这些假设。
      • 具体说来,有两个地方可以用来寻找假设。寻找理由需要它们才能证明结论的假设(linkageassumption,连接假设);寻找理由需要它们才能成立的假设。我们先介绍前者:价值观假设,然后再介绍后者:描述性假设。两者在形成论证的过程中都极为重要。
      • 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 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
    • 从价值观到价值观假设
      • 所谓价值观假设,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倾向。我们把价值倾向(value priorities)和价值取向(value preference)当近义词使用。
    •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
    • 将立论者的背景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
      • 这里要注意一点: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身为某个团体的一员,就一定会认同这个团体的特定价值观假设。如果你以为同一个团体的任何一员想法都完全相同,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都知道商人、农民、消防员有时在讨论具体论争时,彼此之间常常意见不一。调查演说者或作者的背景,作为判断他的价值观假设的线索,所得到的也只不过是个线索而已,并且和其他线索一样,也有可能会产生误导,除非小心谨慎地对它加以利用才行。
    • 将可能发生的后果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
    • 找到价值观假设的其他提示
    • 了解其他人价值倾向的价值所在
    •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 价值观与相对性
    • 找出并评价描述性假设
      • 所谓描述性假设(descriptive assumptions),是指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信念;而规定性假设或者说价值观假设,你应该还记得,是指对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信念。
    • 描述性假设举例说明
    • 常见的描述性假设
    • 定位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
      • 寻找支撑理由的那些没有明说的想法。
      • 使自己站在作者或演说者的立场上
      • 使自己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
      • 避免将不完全成立的理由当成假设
    • 避免分析无意义的假设
    • 假设与你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 07 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 判断交流者的推理是不是以错误的假设为基础,是不是通过逻辑上的错误或带有欺骗性的推理来糊弄你,就要特别小心推理过程中的那些诡计花招。
    • 用质疑的方法找出论证中的谬误
    • 让我们从评价各种假设出发
    • 发现其他常见的论证谬误
    • 找出分散注意力的干扰项
    • 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 利用以下这个关键问题
    • 推理错误小结
    • 扩展关于谬误的知识
    • 谬误与你的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
  • 08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意见
    • 如果有人对出示证据这一简单要求的反应是怒火中烧或退避三舍,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尴尬难为情,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有证据,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本来不应该那样底气十足。
    • 得出这样的判断,要求我们提出下面这个重要的问题:“证据的效力怎么样?”第8章到第10章的内容主要关注我们要问的这些问题,以便确定立论者证明他们的事实断言的效力怎么样。事实断言的可靠程度越高,这个交流的说服力也就越强。

    • 我们需要证据
    • 找出事实断言
    • 证据的来源
      • (1)当这个断言表现为无可置疑的常识,比如“举重可以锻炼出身体中的肌肉”这个断言;(2)当这个断言是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3)当这个断言有坚实的证据合理加以支撑。
      • 所谓证据,就是立论者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支撑或证明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参见第3章)。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明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明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 主要的证据类型: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意见。
    • 将直觉作为证据
      • 直觉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私密性;别人根本无法判断它可不可靠。
      • 但有时直觉其实也依赖一些其他类型的证据,比如大量的相关个人经历和阅读经验,它们会被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脑海的某个角落提取出来。作为一名批判性的思考者,我们就是想查明那些依赖直觉的断言有没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支撑。
    • 个人经历作为证据
      • 以偏概全
    • 将典型案例作为证据
      • 因为具体生动的案例诉诸我们的情感,它们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纠缠于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不再搜寻其他更相关的研究证据。
      • 在哪些情况下,典型案例即使算不上有力的证据,也会非常有用呢?当然有!如同个人经历一样,它们也展现出各种重要的可能,让抽象的数据呈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它们让人们更容易联想到某个论题,因此对它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 将当事人证言作为证据
    • 将专家意见作为证据
    • 使用这个关键问题
      • 对给你一些经不起推敲的证据的人,问问他们能不能多提供一些扎实的证据,这样做就变得很有意义,要给所有论证充分展示的机会。
    • 你的学术写作与证据
  • 09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类比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做出了错误的假设:两样东西在一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它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会有相似之处。
    • 个人观察作为证据
    • 研究报告作为证据
      • 科学研究——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
    • 从研究的样本来概括
      • (1)样本的覆盖率必须要大到足以产生概括或得出结论的程度。
      • (2)对研究者将要从中得出结论的所有事件的类型,样本必须覆盖足够的范围,或者说包括样本应足够的多样性。
      • (3)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
    • 从研究的测量方法来概括
      • 因为研究结果只能用你使用的测量方法来加以概括,如果一个人批判地评价一项研究,他就需要询问:研究者怎样测量所涉及的概念,这种测量的满意度怎么样。批判性的思考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回答这个问题。
    • 片面的调查和问卷
      • 首先,要使对调查的回答变得有意义,针对这些调查的回答就必须是实话实说。
      • 其次,有很多调查的问题在措辞上显得模棱两可,这样的问题可以做出多重解读。
      • 最后,调查本身所包含的很多偏见让它们变得更加可疑。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偏见是措辞偏见(biased wording)和语境偏见(biased context)。另一个重要的语境因素就是问卷的长度。在比较长的调查当中,人们对后面问题的回答可能与对前面问题的回答大为不同,只是因为他们做题做烦了。在评价调查结果时一定要警惕语境因素的影响。
    • 将类比作为证据
      • 识别和理解类比:具有人们熟知的某些特征的事物被用来帮助解释和它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通过留意这一现象,你就可以识别类比论证。
      • 评价类比
        • 要评价一个类比的质量,你需要关注以下两个因素。(1)两个作比较的事物之间相同和不同的方式。(2)相同点和不同点之间的相关性。
        • 另一个可能帮助你评价类比论证的策略就是找出可替代的类比来理解作者或演说者想要理解的同一个现象。这样的类比要么支持要么反驳从原类比当中推断出的结论。如果它们推翻了结论,那么它们就反映了刚开始用类比进行论证时所存在的问题。
          • (1)找到你正在研究的情况的一些主要特征。(2)尽量找出你所熟悉的与上述情况有共同特征的其他情况,开动脑筋。尽量想象出多种不同的情况。(3)尽量判断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提供关于不熟悉的情况的一些洞见。
      •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类比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做出了以下的错误假设:因为两样东西在一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它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会有相似之处。也许你最好还是要认识到类比的质量有高有低,有些类比经不起推敲,有些类比却经得起考验。但即使最好的类比也只能提供一些暗示。因此,如果一个作者通过和另一件事进行对比来得出一件事的结论,那么他就应该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来支撑这两者间最重要的相似点所揭示出的原则。
    • 专家观点什么时候最可信
  • 10 有没有替代原因
    • 人类都有这种强烈的倾向,愿意相信如果两件事紧随前后发生,那么第一件事肯定导致了第二件事。比如你可能在写出一篇极出色的论文的同时戴了某一顶帽子,所以现在你一逢到写论文就坚持非要戴同一顶帽子不可。
    • 什么时候应该去寻找替代原因
      • 所谓替代原因,即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能够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 当你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作者或演说者在使用证据支持他对某件事起因的一个断言,这时你就需要去寻找一些替代原因。
    • 替代原因的说服力
      • 找出替代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自己遇到的有因果关系的结论进行回应,遇到这类结论的情形主要有三种:①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②以往或现在的世界大事;③科学研究的结果。
    • 找到替代原因
    •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 如果人们不能考虑到各种原因的复杂性,他们就犯了“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 多种视角可作为寻找替代原因的指导
      • 己尽快熟悉各种可能存在的原因。同时,在你努力找到各种原因时,要警惕专家和你都具有的一个倾向,那就是沉浸在“确认偏见”当中,只努力寻找并依赖和我们已经相信的一切相一致的那些证据。
    • 组间差异的替代原因
    • 相关性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 因果混淆谬误[插图](confusionof cause and effect fallacy)和忽略常见原因谬误[插图](neglect of commoncause fallacy)。
    • 混淆“在这之后”与“因为这个”之间的关系
      • 一件事紧接在另一件事后面发生的这一发现本身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
    • 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 评价替代原因
    • 替代原因和你自己的表达和交流
    • 发掘潜在的原因
  • 11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 当你遇到听起来让人动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一定要当心!你可能需要其他信息来判定这些数字到底有多让人动心!
    • 不知来历和带有偏见的数据
    •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 把一件事的结论用来证明另一件事
    • 通过省略信息欺骗
    • 在自己的写作中使用统计数字
  • 12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 推理说服力不够强,并不是因为说出来的不顶用,而是因为省略掉的太关键。就像马所戴的一副眼罩,眼罩让马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于正前方的道路,但同时也阻止它去关注某些特定的信息—也许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 找到省略掉的信息有好处
    • 不完整的论证在所难免
    • 可以帮你识别省略信息的问题
    •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确切的数字
    • 考虑是否有负面效果
    • 省略的信息还是找不到
  • 13 能得出什么合理的结论
    • 很少有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简简单单的“是”或斩钉截铁的“不是”来回答。
    • 二分式思维方法: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的结论
    • 两面还是多面
    • 寻找多个结论
    • 条件句的衍生能力
    • 备选的解决方法作为结论
    • 让思维更灵活
    • 小结
  • 最后的话
  • 译后记

highlights #

  • 📌 父母在家教育子女往往是一种错误 ^25614397-24-2196-2211

    • ⏱ 2021-04-12 21:02:14
  • 📌 应该在学校里禁止安装贩卖诸如运动饮料和汽水这类含糖饮料的自动售卖机。 ^25614397-24-2729-2763

    • ⏱ 2021-04-12 21:02:41
  • 📌 该不该让孩子们玩电脑暴力游戏? ^25614397-24-2834-2849

    • ⏱ 2021-04-12 21:04:11
  • 📌 寻找关键词或短语还有个好帮手,那就是牢记下面这个原则:一个词或短语越是抽象,人们就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25614397-34-1364-1418

    • ⏱ 2021-04-14 12:02:08
  • 📌 会思考和判断的人都相信,自己做主、遇事好奇、通情达理等价值观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些目标。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地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评判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我们相信你喜欢这种人生经历,因此,你也就想成为一个会思考和判断的人。 ^25614397-44-1783-1924

    • ⏱ 2021-04-20 22:51:26
  • 📌 这里要注意一点: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身为某个团体的一员,就一定会认同这个团体的特定价值观假设。如果你以为同一个团体的任何一员想法都完全相同,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都知道商人、农民、消防员有时在讨论具体论争时,彼此之间常常意见不一。调查演说者或作者的背景,作为判断他的价值观假设的线索,所得到的也只不过是个线索而已,并且和其他线索一样,也有可能会产生误导,除非小心谨慎地对它加以利用才行。 ^25614397-49-726-916

    • ⏱ 2021-04-20 22:57:59
  • 📌 戴默(Damer)的《好好讲道理:反击谬误的逻辑学训练》(Attacking Faulty Reasoning)就是个特别好的资源,可以帮你更加熟悉论证中的谬误。 ^25614397-69-426-535

    • ⏱ 2021-04-23 15:24:38
  • 📌 第一个策略就是尽量找到足够多的关于这些数据是如何采集的信息。 ^25614397-104-581-611

    • ⏱ 2021-05-11 07:32:00
  • 我的思维就是我的剑:批判性思维指南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427191 [[胡津铭]]
    • 本文将会先说明一下批判性思维是什么,然后介绍一下批判性思维的用处、掌握与应用批判性思维的好处,最后再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专门看这本书来学习批判性思维。
    • 批判性思维究竟是什么?
    • 为什么我们需要批判性思维
    • 为什么我们要专门用这本书来学习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