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获有这么一些,首先是对张居正有了全面的认识,还有耳闻很久的海瑞,我才知道他的事迹。还有戚继光。整本书不长,确实是悲观的结局,所有涉及到的个人下场都算不得好,书最后一章说的哲学,看的有点晕。整个社会,皇帝与臣僚之间的冷战,低效的官僚体制,武官体系被文官打压,商业被抑制。怎一个惨字了得,看完真是深深的悲哀。
- 很早以前知道这本书,一直没读。深知读史的意义,并不因此使我爱读史。相反爱读小说,历史小说除外,知道结局当然也能写的引人入胜,但是读的动机之一没了。
- 刚好之前看过一本关于皇帝的小说,《万历》第一章是万历皇帝,两相对比,表达的关于皇帝很多观点是一样的。比如,礼,皇帝和大臣一样,都要遵守各种繁琐的礼节仪式,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是其意义在于约束,使个人服从并遵守这一整套体制,在于保证权力的威严。再比如,皇帝和朝廷的对立,中央集权如明朝,皇权依旧受到约束,如何维持权力不致成为傀儡,如何依靠朝廷治理天下,处理好这二者的平衡对皇帝来说并不容易,皇权无上,但也不可为所欲为,皇帝也在挣扎,万历不是一个好皇帝,却不至于昏庸。简单看完,只能一声叹息,无奈。
- 再扯两句关于张居正的,过往对张居正的认识仅限于历史课本,并未深入了解,所以没有先入为主意外于这本书的“颠覆”观点。这样写历史人物,在我未去考证(也不可能去考证)的情况下,观感是合适的,历史无完人,有功有过,才是真实。非专门的研究者,选书比看书重要,小说的作者可能有立场,学者当然也有立场,知道立场去看他们的作品,也许更能“客观”一点。
-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 关于帝国治理,书中第二章提到,“……在体制上施行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的方法则依靠文牍。”中央集权,官僚气息浓厚,无有效的考核手段,文官之间结党营私,行政效率低下。官员不需追求公平效率,只需维持稳定缴纳赋税。张居正试图改革,大刀阔斧,却并未成功。申时行相对温和,扮演一个和事佬的角色,艰难维护文官系统、皇帝与朝廷之间的平衡。几任首辅,申的个人道德几乎无可指摘,却依旧没有办法维持这一庞大复杂病入膏肓的朝廷。文官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言官在明朝对皇权产生了确实的制约作用。死谏往往令人动容。书中也提到了“讪君卖直”现象,臣子靠死谏骂皇帝博取青史留名,求名以至于此,这种追求确实是令我不可思议。另一方面,言官的谏言权利受限制较小,也导致了朝廷混乱,被用于党同伐异,令人唏嘘。
-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 关于申时行的执政能力,《赐闲堂集》中记载了一些事例。黄河自古多灾,治理黄河是一大难题,中央政府一般措施为任命总理河道的御史,如何选择合适的人才担任这一职位便是治灾的关键,文中提到的这一段,首辅在影响皇帝决策的时候,如何使皇帝不反感、他人不异议,最终任命合适的人选,体现了政治智慧。在任人不唯贤的官僚政府中,首辅的这些举措对于治理黄河灾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关于边防政策,首辅妥善处理,避免了边境大变。文中提到的对于努尔哈赤的姑息养奸,看到时令人唏嘘,世事如此不可捉摸,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实在是不易判断。
- 万历年间的立储问题
-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 《海瑞罢官》早有耳闻,第一次深入了解海瑞其人还是这一章。从个人道德层面来说,海瑞无可指摘,恪守往圣先贤教诲,忠孝两全,服务公众,勇于牺牲自我。但是从为官角度来说,海瑞并不是一个值得提倡、适应社会进而做出更大贡献的官僚。
- 对己对人严苛的道德标准,使得海瑞对待下属或者官僚,从来不是圆滑事故,使得其多年无法晋升或者直接被闲置。不是说海瑞不懂圆滑事故,文中提到
- “……并不是完全不懂得阴阳之道的精微深奥”,妄加揣测,海瑞只是不屑于同流合污。即使如此,依旧可以认为其并不是合格的官僚,因为爱惜羽毛而不愿适当委屈,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当然令人敬佩,但于事何补?
- 另外几个方面,可能是对海瑞提出了超越其时代的要求,姑且一说。海瑞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又重视伦理道德,对于有待斟酌的案件,其标准是“……与其屈兄,宁屈其弟……”,对于高利贷抵押土地的案件,海瑞一意孤行,最终当然失败。这些问题大多是社会法制的不完全,但是海瑞妄图以一人之力去解决,注定是无法公正、无法达到目的。
- 这一章暴露出来的明朝社会的很多问题,例如税收体系、货币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因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依靠个人的努力就能解决的,海瑞自然无法成功,张居正作为首辅,权倾朝野,依旧没有办法改革成功。不过他们都试图去身体力行地去解决问题。现在回头来看,我依旧不知如何才能拯救这个衰落的王朝。改革触动的利益群体之庞大,足以让任何改革者粉身碎骨。
-
《万历十五年》问题汇总 #
-
问题 1:我们是否应该对我们的官员提出道德上的要求?近几年在查处一些干部的时候,经查会通报说“与 xx 保持不正当 x 关系”。这种做法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刘邦在启用陈平时,有人攻击陈平说他“盗嫂受金”,但刘邦仍然启用它,我们该怎么看这个问题?
- 当然应该对官员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不说这是中国的传统,即使在西方社会丑闻也会影响仕途。但是查处干部当然得依法,优点大概在于可以激起民愤,更有力地抹黑,优点即缺点。一个正常的社会不会仅仅因为道德瑕疵而去任免官员。能力应该放在首位。
-
问题 2:公开的是阳,私下的是阴,大家都知道它的存在,但就是不公开说,为什么?那要是把阴公开了呢?
- 规则是公开的,潜规则自然不是公开的。语言可以使人彼此理解,也能隔阂他人。黑话与潜规则,可以制造圈子内部的紧密联系。如果有人试图公开这些,只会被排挤出圈子,或者另建新的圈子。
-
问题 3:读了《万历十五年》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来源于面对文官一团死水后的失望,来源于对人性阴阳是否合理的迷茫,来源于帝国为了利益平衡选择牺牲公正的叹息。以前我的是非观很分明,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而不会去考虑私欲的合理性。但是,对人性的阴阳进行反思以后,有些迷惑了。有些仕子家境富裕,为了满足道德优越性当官后也很清廉;而家境不好的仕子当官后,很可能会为了改善生活而拿取一些灰色收入。因为家境的不同才会有不同的选择,这样的话那些富裕而清廉的官员是否还有理由去拥有道德上的优越感?而且,如果一种道德要求几乎大家都做不到,尽管很美好,它是否合理?我们要为了那些遥不可及的道德而去拼命表演给彼此看吗?我知道王小波肯定是不会的,所以我虽然不喜欢他的文风,但很喜欢他所表达的意思。我是副班长,大家政教以后不愿意开班务会,有时候就不开了。但是我每次值日都通知大家要开,有些人就不太情愿。最近我就在想:我是不是太认真,是不是像海瑞一样太直?如果班务会还算是争议比较小的,那么遇到那些争议大的,我的坚持和认真还对吗?
- 完全看个人选择,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立场之分,能做到彼此理解很难,但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就班务会这个事情很巧我也遇到过。当然开还是得开的,只是形式可以取巧,例如微信群,速度可以快一点,几分钟搞定。既能完成上级要求,又能遂了所有人的心愿,你唯一能做好的就是多写点会议记录。严苛的道德要求于己于人都是痛苦,我选择放弃治疗。
-
问题 4:通过万历十五年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制度以及治国原则和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社会思想风气有很大的关系。而当今中国正进行着深远而广泛的大变革,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背景,社会思想,教育等等,大家觉得未来我国在制度上和权力划分上会有哪些变化?
- 这个问题有点危险啊,无法谈这么大。只说一点,最近的种种迹象(限娱,公众号封禁,视听管理新规,网络审查,各种河蟹)让我深感悲哀。先修身,多学点,不妄言。
-
问题 5: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活法,选择审时度势还是坚守内心的信念?抑或两者兼有?选择顺应潮流可能会人云亦云,但也许更亦获得现世的成功;坚守内心的信念可能会过的很苦,但也许可以留下身后名。也许人本就是复杂而变化的,但每一时刻的选择不外乎这两种,你们这么看?如何选择更好的发挥个人价值?
- 顺应潮流不一定能获得现世的成功,一味坚守不懂审时度势那是冥顽不灵,坚守内心信念也必须过得很苦,坚守信念留下的也可能是身后骂名。选择一定是综合的,限于个人能力能做出当下最佳选择就已然很了不起。贪婪算法在每一步都选择最优解,却不能保证全局最优。人生机遇复杂多变,无论你怎么选都无法准确预知最后的结果。只能努力挣扎,怎么敢说一定就会如何?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
links #
万历十五年
May 23,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