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

值班一天,窗外雨丝纷纷,整理草稿箱的文档。完善一下这篇关于社交网络的想法。很多词句已经是很多年前写下的,前后出现风格及观点不一致的情况请谅解。

SNS,全称 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交网络服务。最早接触网络是初中,钱明柱老师的电脑。最早接触 QQ 是高中,信息课程,最早接触社交网络便是那时,Qzone 或 QQ 空间。

以下内容可能已过时。

SNS总是希望扩张扩大其用户量的,校内改为人人就是。但是圈子这个问题肯定是存在的,QQ空间就很明显。我是讨厌这些SNS社区的,倒不是信息过载,而是信息碎片化,有用的没有多少,还浪费时间,当然,把SNS当做与朋友交流的地方就OK,没必要想着在这里学到什么。 最早接触QQ是高一,算是晚的了。我对QQ空间的热情持续了多久呢?从懒得写日志,懒得看别人的空间开始。两三年而已。 以前会很爱看别人写的东西,发的状态,想象他人在干嘛,他们的生活中愉快的和不愉快的,只要简单瞅瞅。那段时间,博客这么一个东西刚出来,空间与博客齐舞,再后来,人人热起来了,直到现在的微博。中国的互联网还是很精彩的,亦步亦趋的跟着国际潮流,十几亿的人口足以让这些产品不去担忧没有用户群。现在的我,用得最多的有QQ,IM基本就是他,虽然各种和谐不稳定,各种捆绑强迫,但也认了,这一点需要感谢马化腾。这是典型的点对点交流工具,QQ群很少使用,暂且不计在内吧。类似的工具也有很多,中国市场就是一堆。不废话了,简单说自己的想法吧。[2010] 人人注销啦,虽然不知道几个人可以看到,还是说下想念这片留下我四年故事的地方,酸甜苦辣,有轻狂无知,有失去有收获。最后一次,我明白一切欠下的、压抑的,必将归还、爆发。一切错误的,必将有苦果。[2013]

如今的 IM 只有微信了,社交网络真正在用的也只有朋友圈,即使对此也是若即若离的态度。以前有这么一种奇怪的想法:即大人不用 QQ,那么我们长大了也不能用 QQ,殊不知大人不是伴着 QQ 长大的。这种想法是幼稚的。那么承认吧,我们脱离不了这些网络工具,因为其是伴随我们共同成长,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为地去强迫自己割裂无必要甚至有害。也许只有故作成熟的人才会这么做。

关于社交网络这个话题我这么想说的原因其实很复杂,也许关系着自大多疑甚至病态的心理?作为一名重度的互联网用户,也许把网络生活的权重夸大了,协同个人的不成熟,结果便是酝酿了诸多的苦果。社交能力的羸弱不光体现在线下的生活,虚拟空间里依旧是病夫。这也许也是若即若离态度的一个原因。

关于 Facebook 的电影 《社交网络》中的最后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夜扎克伯格寂寞的一遍一遍刷新前女友的 Facebook 主页,他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社交网络究竟是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还是疏远呢?我们这一代是第一次经受社交网络冲击的一代人,大学期间的夜晚,不断的人人提示音飘荡在各个宿舍楼之中,就像几年前师兄们疯狂迷恋 BBS 一样,这些都是“全新”的事物,在对其不可自拔之后总会回归理性,线下的生活终究是基础,如何能迷失在线上呢?也许下一代能够更加平和地看待社交网络,或者不远的将来我也可以平和地看待。

感谢一切技术进步,让我们的距离可能达到如此的近。

疏远或者紧密,都是相处的一种状态,我不能陪伴你,希望可以偶尔的想起你。